2023年,河北一男子凭借着一套独特的养鱼方法,在10亩大小的鱼塘里,他就能养出50万斤鲟鱼,一年他就能卖出800多万元,那么他的这套养鱼方法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陈国顺,河北省井陉县人,以前陈国顺在外做工程生意,2016年1月陈国顺决定放弃从事多年的建筑行业回乡养鲟鱼,而陈国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商机。
陈国顺所在的井陉县距离石家庄市区40公里,地下冷泉水丰富,水温冬暖夏凉,是养殖鲟鱼不可多得的优势。
而且,陈国顺在调查市场的时候,他发现市场上卖鱼的商铺很多,大大小小有60多家,但卖鲟鱼的只有两家,陈国顺认为鲟鱼在当地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没有开发出来,养殖鲟鱼大有可为。
于是在2016年,他花费了180万元在村里建设了第一个10亩的标准化鱼塘,之后他又一次性购入2万尾鱼苗,正式开始了鲟鱼养殖。
可鱼苗运回来后没几天就出事了,鲟鱼苗的身上开始起白斑,之后又长出了白毛,陈国顺见状赶紧查找原因,找来找去他发现问题就出在运输上。
由于在运输的过程中鱼苗的密度太大,蹭伤了鱼苗,而运到基地时又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这就导致了真菌感染,发生了水霉病。
只用了半个月时间,他的2万尾鱼苗就全军覆没了,亲戚朋友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劝他别干了,但陈国顺却认为如果此时就放弃,那投入的180万元不就打了水漂吗?可此时陈国顺的手里已经没有钱了,那么他该怎么办呢?
为了能继续养鱼,陈国顺从大哥和妹妹那里借了18万元,再次买回了2万尾鱼苗,这次他吸取了教训,先是往鱼池中撒入了生石灰杀菌消毒,然后再将鱼苗放入池内,这样一来鲟鱼就很少再大规模发生水霉病了。
2019年,陈国顺的鲟鱼终于长成了商品鱼,但是他的10亩鱼塘一年产量却只有3万斤,如果按照市场价10多元钱一斤去卖,连本钱都回不来,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陈国顺决定以他做过二十多年建筑行业的经验,对鱼塘进行改造,进行高密度养殖。
陈国顺改造完的池塘叫作阶梯鱼塘,也叫作落差鱼塘,属于集约化养殖的一种,这种池塘的建造原理就是将原本等高的鱼塘,改造成高低错落的四级鱼塘,依靠水的自然落差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从而提高鱼的氧殖密度。
为了万无一失,陈国顺还在最上边的鱼塘增加两台增氧机,让水上下循环流动。
考虑到鲟鱼是有名的趴底鱼,大多数的时候鲟鱼喜欢潜伏在水底,为此陈国顺还将水池的深度从1.5米改到0.5到0.6米左右。
池塘改造完成后,到了2022年陈国顺的鲟鱼年产量从最初的3万斤提高到了50万斤。
可让人奇怪的是,他的这些商品鲟鱼大多都是2斤左右就开始进行出售,要知道鲟鱼属于大型鱼类,许多鲟鱼长到30斤以上都很常见,那么他为什么要提前进行销售呢?
原来,陈国顺之所以把鲟鱼只养到2斤左右就出售,是为了缩短养鱼的周期,降低养鱼的风险,快速回笼资金。
陈国顺把这些小鱼通过经销商,卖到了石家庄、保定、北京的农贸市场,每个月陈国顺能卖出5万斤鱼,每斤小鱼陈国顺定价为16元。
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随着养鱼产量的提高,陈国顺总会遇上小鱼长成大鱼的苦恼,鲟鱼个头太大许多家庭一顿吃不了,所以买的人少,经销商也不收,那么陈国顺该怎么解决销售大鱼的问题呢?
为了将自己的鲟鱼卖出去,陈国顺找到了一家开饭店的老板赵细海,赵细海的饭店是一家开在水上的玻璃饭店,水上是餐厅,水下就是看得见的大活鱼。
鱼好不好吃,关键在于新鲜,从玻璃房底下的水池捞上来,现杀现做没有比这更新鲜的了。
赵细海最拿手的绝活叫“一鱼十二吃”,也就是一条鱼可以做成12道菜,甜、辣、清淡等口味应有尽有,也正是靠着这手厨艺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于是,陈国顺就找到赵细海,想要寻求合作,赵细海一天的销售额就有15000元,足以消化陈国顺的大鱼,最终在赵细海的帮助下,陈国顺的鲟鱼顺利卖了出去。
2023年陈国顺通过农贸市场、电商、快递和饭店三种方式卖鱼,一年的销售额达到了800多万元。
那么,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