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你好,江浙沪再见。
最近网上有个非官方说法,讲「江浙沪」已经偷偷改名成「沪苏浙」了。
我们去看各种政府活动和官媒里的提法,会发现「沪苏浙」已经常态化,「江浙沪」则被边缘化。
据说是有个参照依据,就是按国家行政区划编码标准,上海是31,江苏32,浙江33,这么顺着排下来可以说很合理了。
然后再参考下「京津冀」,那肯定是把区域龙头放在第一位,会更有首位度效应,镇得住。
但网友好像不太买账,浙江朋友出来说,你们爱怎么折腾自己折腾去,要不然我和宝鸡换一下,你们仨重新攒个局。
南京朋友说这下好了,外省朋友更不知道南哥是谁了,苏州坐实江苏省会,这个苏字太过晃眼。
吐槽归吐槽,但严格来讲,最近“官方改名”这事确实也不太成立,因为实际上在官方语境里,很早就开始各种苏浙沪、沪浙苏了,听着板正,比较上台面。
反正「江浙沪」这一称谓,有点太网购包邮区style了,不怎么受待见,官方用词一直在有意淡化。
但不管怎样,包邮区的朋友,有点嫌事多,好好的江浙沪,念着也顺口、也有群众基础、宣传口径上也已经打开了知名度,你说你们翻来倒去老折腾它干嘛?
按这个逻辑,是不是其他省市也可以借鉴了。
别「黑吉辽」了,明天弄个「辽黑吉」玩玩;
「云贵川」肯定不行诶,我川必须得压一头,赶紧改成「川云贵」;
「中日韩」,有人怎么听都不舒服,我潮流文化全世界输出、影响力这么大,快都给我改成「韩中日」。
也有网友说,那你这个称谓,到底是按什么逻辑排的。
按GDP、按历史积淀、按区位权重、按拼音笔画、按今天心情…反正浙江朋友说了,你们爱咋咋地,而江苏同志说,只要不是按退休金待遇排,也都能接受。
如果按照2024年的数据,沪苏浙两省一市两省GDP合计约28.1万亿,占比逾全国盘子的1/5,另外胡润研究院的统计,长三角有4万个资产亿元户,超过大湾区的3万户。
所以这个在说什么呢,就是你格局必须得大,包邮区别一天到晚内部纠结称谓名号、排位座次、以及明显表露出对「江浙沪」这种带点民间叫法的不耐受了,说实话,现在这么一个化债周期,别追求板正,干事更要紧。
而且有句话不管当讲不当讲,还是得多讲一句。
就是折腾称谓本身其实倒没什么好说的,组织有自己的考量,但很多地方上、包括体制内群体,也有一个独特的癖好,就是得了「新概念症候群」。
就是我必须得搞一个新的名头、新的概念、新的提法出来,前任的东西有点旧、我来整一点新巧思、搞点新名堂,以显我敢为天下先。
这可不是改造点名词那么简单,外化出来的动作就是对各种所谓新产业新叙事趋之若鹜,昨天元宇宙,今天NFT、后天数字孪生…不讲点新故事、不炒点新概念,就感觉自己工作做得不到位、在位没有新产出,结果现在风过了,那些也没人提了,有点小尴尬。
而缓解尴尬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拥抱下一个新概念、新名词,别管它生不生硬,汇报得有素材。
其实本质上,改名字也好、搞政策也好,搞点新包装换点新称谓真的无所谓,但既然要变,那最好就有新的内涵、做实的动作、下真的功夫,大家伙真的能在发展中有所收获,而不只是说玩点文字游戏,新瓶装旧酒,除了制造点新鲜感,没啥实际的,这么搞,不如不搞。
到最后,很多事情都是一个道理,就只能,你提你的沪苏浙,我说我的江浙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