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元医药)
转自:福元医药
![]()
在福元医药,企业文化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一段段触动人心的故事。为了让企业文化的力量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员工心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福元医药特推出“解码文化力量”专栏,宣传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践行故事,带领我们探寻那些藏在日常工作里的文化精髓。
一个故事,一座精神富矿,共同聆听,深度挖掘!
做设备“护航者” 当技术“播种人”
——记研发中心机械工程师田福东老师
万生人和
验证工程师 刘聪
晨光初透,指针刚划过八点半,办公室的电话裹挟着电流声骤然响起:“田老师,5号机热封参数异常,设备部调试很久还没稳定!”田福东老师放下电话,抓起口罩大步流星奔向车间。全自动罐装线投产以来,这位27岁的工程师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被紧急召唤——那些精密设备与生产节奏的微妙博弈,终究需要一双洞察工艺本质的眼睛。
穿过走廊,田老师在5号机前驻足。他并未急着掀开防护罩,而是将手掌平贴在温热的304不锈钢台面上,感受着设备传递的细微震颤。“听,传送带每15秒就有一次微弱的迟滞。”他示意身后跟来的设备工程师凑近观察,布满划痕的镜片后透出精光:“就像中医号脉,设备故障会顺着金属骨骼传递讯号。”当众人还在困惑时,他已利落地卸下侧板,焊枪般精准的目光扫过线束,最终定格在某处细小松动的光电传感器。
![]()
“问题在这,传感器松动导致温控系统偏差。”他捻起偏移的感应探头,转身对技术员笑道:“精密设备认生,磨合期的脾气得顺着捋。”灵活的指尖在触摸屏上翻飞,输入栏里跳出一串复合参数:既包含标准化的控制逻辑,又嵌套着根据车间温湿度动态修正的补偿系数。随着热封头重新发出规律的嗡鸣,围观的设备维修人员还没看清操作流程,难题已然消弭于无形。
![]()
在生产线效能提升的攻坚阶段,田老师牵头组建了“师带徒”技术攻关团队,将目光聚焦在封口膜堵孔及封口不良难题。他带着团队梳理问题根源:材料延展性不稳定,设备参数匹配不上。随即明确攻坚方向:通过优化设备参数适应新型膜材特性。
由此,攻关团队开启了“车间驻扎”模式,连续三周,白天跟踪生产数据,晚上拆解设备分析。面对设备突发状况,田老师一边拆解设备,一边招呼团队成员围拢观察,“参数优化不能靠蛮干,得基于改良后的膜材反复实验,现在这种情况,就要检查下膜传动传感器了。”类似的教学场景频频上演,从材料特性到设备构造,田老师对每个细节都耐心指出,为团队成员答疑解惑。
经过数十次试验,大家齐心协力,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次品率稳定在0.5%以内,封口质量达标。而比这成果更珍贵的,是团队成员围在田老师身边追问的场景。他常说“亲自上手,问题才能清零。”这种将经验融于实战、让学习发生在现场的带教方式,是“老师文化”的动人诠释。
![]()
随着生产现场重归稳定,田福东老师回到办公室。他目光深邃,缓缓敲出几个字——自动化设备维修及问题总结。他深知,经验的沉淀与传承是企业持续进步的基石。于是,将本次封口问题的根源剖析、技术攻关的全过程以及最终验证有效的解决方案,系统梳理、深度凝练,撰写成详尽的分析报告。这,是他要传给下一批维修人员的火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