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飞龙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专栏致力于分享与九江生活见闻相关的散文及纪实类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联系方式详见公众号自动回复。
老实说,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永修。
记得第一次是在四十二年前的腊月二十八,离大年三十还有两天的时间。之前听人说永修县城的鱼比较便宜,而当时我家过年的年鱼还没有着落,于是我就乘坐早上第一班的绿皮火车到了永修县城。
当年的县城虽很萧瑟破落,也许是新年的临近,人气却显得格外旺盛。走过人头攒动的逼仄老街,又过了一座摇摇晃晃的浮桥,我终于在桥头马路一侧的鱼摊上,通过一番讨价还价,买了两条将近十斤重的新鲜草鱼。
付完钱后,我把鱼装在一个干净的尿素袋里,赶紧马不停蹄地返回县城的火车站,买了一张返程的车票。我来的时候,还较顺畅,只是在车上遇到一次列车员在检查,以防有人恶意逃票。而在我返回的下车后,正当我经过验票的道口,却被车站的两名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并态度蛮横地告知我买的两条草鱼属于“违禁物品”。随后便不由分说地把我买的两条草鱼强行没收了。据夺走我鱼的那个人说,这还是从轻发落,否则要交两倍的罚款才能走人。事后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两条无辜的鲜鱼竟莫名其妙成了“违禁物品”?!我估摸那两条鱼一定是被他们私分了。
鱼被没收了,回家后我伤心不堪,母亲心里难过,却还是笑着劝我,且说人能平安回家就是天佑大吉。转天母亲只好去拜托一个同姓家门,才买到一条不足两斤重的冰冻鲢鱼过年。
永修县样式雷祖屋。 刘远庆/摄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时隔四十二年后的今天,我又再次来到永修。当然,我不再是乘坐那早已成为历史的绿皮火车来的,更不是来此买鱼的。我这次前来是乘坐豪华的旅游大巴,慕名参观位于永修梅棠镇新庄村的雷氏祖屋。
一路风尘,下车后步行五分钟便到了雷氏祖屋。尚未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清晰的铭文砖刻,一块上书“皇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菊月主人雷雨亭记”,另块上书“乾隆辛亥年桂秋月雷又文大名仝造”。前者为1791年农历九月记,后者为1791年农历八月造,时隔一个月。
永修县样式雷祖屋。 刘远庆/摄
雷氏祖屋由雷氏家族第四代传人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三兄弟在原址上设计建造,整幢祖屋呈典型的赣派砖木结构风格,宅落清幽雅致,布局古色。进门,屋内有前后两个天井(赣派建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天井,寓意四水归堂,财不流外),两个大厅,八间小小的房间。门厅、正厅、隔扇门窗上遍布着技法娴熟、栩栩如生的石、木雕刻图案。八间房内分别陈列着雷氏家族在清代不同时期的文字介绍以及他们在建筑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图片。
让我稍存疑惑的是,建筑史上声名显赫的雷氏建筑世家,在建造自己的雷氏祖屋时,却显得那么“吝啬”,祖屋占地面积仅有三百一十多平米,其规模可谓甚小,与雷氏家族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崇高声誉并不相称,更与古人在外发达后回乡建造高宅豪院,以示光宗耀祖的思想观念相悖甚远。我想这正是雷氏家族过人的生存收敛之道,才使得雷氏家族在清代延续了二百多年,而规模甚小的祖屋丝毫不影响它的存在意义和它传递出的巨大影响力。
永修县样式雷祖屋。 刘远庆/摄
雷氏家族到底有多厉害?在中国建筑史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由此足以证明雷氏家族在古代建筑史上的举足份量。
自清康熙年间,雷氏家族第一代传人雷发达以其精湛的土木技艺进京参与皇家建筑的营建工程,因“巧思过人” ,深受皇家赏识,在此后的两百余年里,雷氏家族八代几十传人,皆累世供职于清廷样式房,主持或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建造,堪称清代皇家建筑的“总设计师”。
雷氏家族最高光的时候,是雷氏家族的第二代传人雷金玉,他参与了圆明园的主要设计,把江南园林的婉约风格与北方宫廷的恢弘大气融为一体,深得雍正皇帝的青睐,继他之后,雷氏后代长期主管着样式房工作,他们负责过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被建筑业界称之为“样式雷”。
样式雷烫样
说到“样式雷”,必须先要交待一下“烫样”。所谓的烫样是古代建筑上的专用名词。直白的说,它是一种立体的、按照建造大型实物而缩小的微观建筑模型,因其在制作过程上需要加以多次熨烫而被命名。而雷氏制作的烫样模型堪称是独门绝技,巧夺天工,其构思绝妙新颖,榫卯严丝合缝,样式彰显大气,特别逼真,而且能直观全面地表达建筑的各种信息,更是后期建造大型实物过程中的施工指南。
令人惋惜的是,随着清朝政府的腐败,国库空虚,以及甲午战争的战败,再到后来的清帝退位,传承两百多年的样式房最终关闭,一代天骄的雷氏家族也成了时代的弃卒,其创立的烫样绝技也拉下了剧终帷幕,大量精心制作的经典烫样也因无法保护,流散四处……
“样式雷”图档:故宫文渊阁立样(国家图书馆供图)
告别了雷氏祖屋,又忍不住回望几眼,思绪纷乱,内心更是五味杂陈。深思与反思在不停切换交织着。雷氏家族从辉煌走向没落,到底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还是旧时家族技不传外的保守观念束缚造成的?因果纷纭。一切如烟云过目。好在历史没有假设。唏嘘。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不再是旧时那个积贫积弱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强大,则百业兴旺,百姓幸福。
想想,我第一次来永修是为了满足可怜的物质需求,而第二次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前后相比,真可谓是云泥之别,时代之进步。
永修,永修还是那个当年永修。
永修,永修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永修。
2025.7.6.
【作者简介】
陈飞龙,生于1964年,九江人。现居八里湖畔。创作散文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