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领教”过通信行业电话营销的套路:“免费升级”是诱饵,隐性扣费是鱼钩;“限时优惠”的糖衣下,藏着开通增值服务、捆绑高价套餐的“黄连”;推销时频频来电轰炸,退订时却要反复投诉才能脱身……这些不规范经营行为,长久以来让消费者不堪其扰。
“热情过头”的通信营销背后,是部分运营商授权的代理商为追逐效益,将营销成功率与业务员收入直接挂钩,把企业经营压力层层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业绩压力下,一些营销人员对套餐优惠夸夸其谈,对限制性条款却遮遮掩掩,还不断催促消费者仓促下单。“转化老用户”成了最便捷的业绩来源,“密集骚扰”也成了不少营销人员的惯用手段。
业绩压力绝不是“宰熟客”的借口,“业务外包”更不能成为运营商推诿责任的挡箭牌。业务可以外包,责任不能外包。管理主体责任一旦缺失,便是对不规范经营的无声纵容。
通信营销必须守住边界感和诚信底线,既要还消费者一片耳根清净,更要让大家消费得明明白白。近来,工信部发布“2025年信息通信暖心服务十件实事”,明确提出精简优化在售公众用户电信资费套餐,实现全量公示、未公示不销售。三大运营商也已开展电话营销自查,期待这是监管部门和运营商拿出真招实招整改的开始,要真正让消费者看到改变,切不可流于“罚酒三杯”的形式。
营销电话的“过度热情”,更应转化为服务的温情。细化管理是当务之急,运营商既要切实规范渠道商、代理商的行为,也要与时俱进调整绩效考核标准,用更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合法合规营销。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是根本,电信业务推介要做到信息全面准确,关键内容显著提示,协议文本清晰易懂;更要畅通退订渠道,解决“上车容易下车难”的痛点。
长远来看,随着5G规模化应用加速推进,运营商该破除路径依赖,摒弃“薅老用户羊毛”的营销策略了。应着眼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拓宽收入来源,推动技术革新,让好技术、快网速支撑丰富应用场景,让优质通信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