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来,秀山县巧妙地将当地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与人民调解工作创新融合,构建起“以茶为媒、融情于法、共治共享”的特色调解之路。全县运用“茶调解”模式化解矛盾纠纷10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群众满意度达100%。
![]()
钟灵镇凯堡村调解现场。鲁诗勤摄
以茶之“和”韵 构建“情理法融”的调解体系
近日,在钟灵镇凯堡村“老陈茶室”,一场因水库干渠施工引发的纠纷正通过“三道茶”流程化解:首杯清茶安抚当事人房屋安全担忧,次杯联合司法所厘清责任边界,终杯促成“修缮优先”方案。这正是秀山县将品茗工序转化为“静心-明理-说法-寻策-定约”调解流程的生动实践,三年来,凯堡村化解纠纷百余起。
兰桥镇“三道龙门阵”调解驿站则提炼出“说情-说理-说法”三步法:“说情茶”以乡贤递茶、倾听共情等方式建立信任,化解心结;“说理茶”运用公序良俗、村规民约、伦理道德,以“摆龙门阵”讲故事的通俗方式明辨是非;“说法茶”引入法律顾问、司法所等专业力量,依法定纷止争。这套融合茶文化与法治思维的调解体系,已成功化解邻里、家庭纠纷80余件,让“以和为贵”的理念在茶杯交错间深入人心。
秀山县司法局利用本地居民爱喝茶的生活习惯,指导各镇街成立“调解茶室”“茶室评理室”“茶话议事点”等特色调解组织,将复杂的调解过程,类比为品茗的“步骤”,形成“静心-明理-说法-寻策-定约”的“调解工序”,将释法明理贯穿调解过程,引导当事人以更加理性的态度解决纠纷。
用茶之“根”脉,激活“多元共治”的调解网络
依托茶产业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熟人社会网络,秀山县司法局全力构建以村(社区)、网格调解组织为主导,县乡调解组织为辅助的调解网络,指导各镇街建立以村(社区)调解组织为基础,整合网格员、法律顾问、乡贤、行业协会专家等的“1+N”调解联盟,在矛盾纠纷多发地,聘请6名退休政法干部入驻基层法庭,形成“网格预警、多元联动”的工作格局,通过“日排查”“周调度”的工作机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植根基层调解阵地,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区)。
在峨溶镇“茶话议事亭”,村民不仅能调解纠纷,更能共商事议民生、开展普法宣讲,实现“解纷+议事+普法”多功能融合。隘口镇百岁村的“红色调解队”,则依托红三军会师旧址的红色底蕴,由群众推选的老党员、乡贤组成“红色党员调解热心人”。他们搬着“红色茶桌”深入田间地头,利用地缘、亲缘优势,在宅基地等敏感纠纷现场成功“泡”开矛盾心结。“红色调解队”如同古茶树根系深扎乡土,确保98%的纠纷就地化解。
借茶之“新”火,赋能“智慧高效”的新型模式
在传承茶文化调解精髓的同时,秀山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设立矛盾纠纷信息收集点、公开干部电话、建立微信群,利用科技手段拓宽民情民意收集渠道,为精准调解提供信息支撑。
同时,通过“重庆调解在线”等应用,实现纠纷线上摸排、案件在线办理。AI智能辅助系统可自动检索法律条文、生成咨询意见书,一键发送签字盖章的二维码调解协议。数字化应用场景将传统“面对面”品茗调解与“屏对屏”云端调解相结合,大幅提升了调解的便捷性、覆盖面和效率。
今年以来,兰桥镇“三道龙门阵”迭代升级为“线上龙门阵”,通过视频连线、AI咨询、文书一键送达化解跨区域、跨省纠纷21件,大幅缩短流程,节约了人力、物力,纠纷化解效率提升40%。乌杨街道通过网格员日常摸排与“雪亮工程”视频巡查相结合,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矛盾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成功预警并化解多起土地权属纠纷群体性事件苗头。
近年来,峨溶镇蒋家村通过共商议事制定22条《村规民约》、发展茶叶产业1800亩,惠及全村400余户,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显著增强;隘口镇百岁村追回农民工欠薪16万元并保障金银花产业正常运转;乌杨街道“杨叔调解室”以100%成功率化解300余起产业纠纷。
全县调解网络延伸至265个村(社区),培育“龙门阵高手”“乡贤评理团”“红色调解队”36个,2025年产业纠纷化解率同比上升36%,村民切实感受到“矛盾少了,钱包鼓了,茶香日子更美了”。(简训、钱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