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大家一定记得2025年波士顿马拉松那场震撼的逆袭——发令枪响后几秒,John Korir刚迈出起步的步伐,就因人群轻微碰撞失衡,整个人向前扑摔在赛道上。镜头里能清晰看到他在摔倒后主动伸展上肢并进行缓冲支撑,核心收紧,落地时尽可能的避免膝盖重重磕在柏油路上,当完成这些保护动作落地后,这位肯尼亚跑者几乎没有停顿,迅速起身,重新汇入人流。
最终,他以2小时04分45秒的成绩冲线,不仅刷新赛事纪录,更用“从起点摔倒到终点夺冠”的传奇,让所有人记住了他的韧性。
![]()
赛后采访中,Korir提到一个意外细节:“那场摔倒没影响我的节奏,可能要归功于我坚持练的踏板操。它让我的腿和核心像‘焊’在了一起,哪怕突然失衡,也能快速稳住。”
一、为什么跑步者要练踏板操?
正是这场“起点摔跤仍夺冠”的奇迹,让踏板操的价值浮出水面。作为Korir备战期雷打不动的交叉训练,它解决的恰恰是跑者最关心的问题:
1、打造强大核心,强化应急能力:刚起跑时的突然失衡,考验的是身体瞬间的稳定性。踏板操中“快速上下台阶+横向跨步”的训练,能强化脚踝、膝盖周围的小肌群(如腓骨肌、股四头肌内侧头),让关节在突发晃动时更快调整重心——就像Korir摔倒后能迅速起身,避免因失衡造成二次损伤。
![]()
2、优化跑姿,减少能量浪费:踏板操要求“躯干如锚,腿脚如轮”。训练中必须保持“耳朵-肩膀-髋部-脚踝”成直线的“堆叠姿势”,这种核心控制力会迁移到跑步中。哪怕像Korir那样开局受挫,也能快速找回稳定的步频,避免因慌乱导致的弯腰、晃肩等低效动作。
3、强肌护伤,续航全程耐力:从起步摔跤到30公里后仍能加速,靠的是腿部肌肉的持久力。踏板操通过反复的“抬腿-落地”动作,均衡锻炼四头肌、腘绳肌、臀肌等“跑步动力链”,同时降低关节冲击(比跑步冲击力低60%),让肌肉在高强度比赛中更耐疲劳。
4、心肺适配,兼顾强度与恢复:40分钟踏板操的心肺负荷堪比7英里/小时的跑步,但身体恢复更快。Korir赛后曾说:“踏板操让我在密集训练期既能保持体能,又不给膝盖‘加码’,这对马拉松续航太重要了。”
5、社群助力:团体课程的氛围能提升坚持动力,类似跑团集体训练的互相激励感。
二、跑者入门踏板操:3个关键建议
1、准备到位再开始
选可调节高度的专业踏板凳(避免小型简易款),周围留足活动空间,方便横向移动、转身等动作。

新手先从无高度(直接踩地面)适应,熟练后再升高踏板,搭配轻哑铃可增加强度。
2、姿势是核心
保持中立位姿势:躯干挺直,核心收紧,肩颈放松不耸肩,想象背部贴靠墙面,避免左右摇晃(参考Korir的动作——腿动身不动)。
![]()
发力从髋部开始,抬腿时想象"向上提拉"而非"用力踩压",减少关节冲击。
3、落地与进阶技巧
初期用全脚掌平稳落地,熟练后可尝试前脚掌着地,逐步加入单脚跳、跨越台阶等动作(需确保平衡)。
多练横向移动:能针对性锻炼大腿内外侧肌肉,弥补跑步时「前后发力为主」的肌肉短板。

结语
无论是赛前强化、赛后恢复,还是日常交叉训练,踏板操都能为跑者提供低冲击、高收益的辅助——不妨像顶尖选手一样,把它加入训练计划,兼顾强度与安全吧!
最后请欣赏一段Korir哑铃踏板操训练视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