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席在日内瓦宣布中国主提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不经投票程序直接通过时,欧盟代表团席位传出了清晰可辨、一反常态的祝贺声。过去十年间,欧盟在人权理事会对中国提案的表决席上,更多时候是沉默或是质疑。7月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现场,这份名为“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的决议,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人权的关键作用,直指当前全球发展失衡的痛点。
当主席询问是否需要表决时,全场寂静。随着木槌落下,中国自2017年提出该决议以来首次以协商一致方式获得通过,绕过了以往常见的辩论拉锯战。欧盟代表在会后交流中坦言:“中国此次以建设性姿态提出更有力的平衡案文。”这句话背后,是欧盟对中国在谈判中灵活调整措辞、吸纳多方关切的认可。而就在七年前,美国曾对中国提出的人权合作决议投下全场唯一的反对票,指责中国“试图美化自身理念”。如今,欧洲态度反转,折射出全球人权治理话语权的深层迁移。
![]()
这份决议的生命力在于直击当前最尖锐的全球性困境。当发达国家深陷社会不平等加剧的泥潭,发展中国家在疫情和债务危机中挣扎时,中国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将食物权、住房权、健康权等经社文权利与发展权捆绑推进。这一逻辑戳中了欧洲的软肋。西班牙《理性报》同期发布的民调显示,该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民众对华好感度(42%)超越美国(37%)的现象。
欧盟内部反思声音日增:当美国对14国加征25%-40%关税时,当得州洪灾暴露系统性治理失败时,西方模式的光环正在褪色。中国方案不仅提供理念,更以机制推动重振多边主义和全球人权保护,为各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更有力的建设性方案,务实姿态让批评者难以拒绝。另外,发展中国家更成为决议的坚定基石。喀麦隆、巴基斯坦等42国直接参与共提,创下中国主提人权决议的共同提案国数量之最。古巴代表在发言时特别指出:“磋商过程证明各国能超越政治对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代表更强调该决议“推动以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权保护”。
![]()
当下全球两条路径的对比日益鲜明。一面是美国单边主义的变本加厉,近期对日韩等盟友加征关税,世界贸易组织仲裁机制持续瘫痪;另一面是中国在人权理事会连续三年推动“非政治化”实践——2023年聚焦经社文权利,2024年主推《北京宣言》三十周年纪念决议获112国共提,2025年再将发展权与系统性人权保障结合。欧盟的抉择,本质上是对“哪个方案更能应对全球危机”的投票。
此次决议通过恰逢联合国成立80周年,陈旭大使在发言中特别呼吁“重振真正的多边主义”,精准呼应了中国领导人在第七十六届联大提出的主张:“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当欧盟代表签字认可时,某种程度上也默认了西方主导人权话语权时代的终结。
![]()
中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连续破局,无疑是全球力量转移的缩影。欧盟的祝贺姿态,与其说是立场的转变,不如说是对现实的承认——中国以发展权为核心的人权治理观正成为更具包容性的方案。日内瓦的这次掌声证明,属于少数国家垄断定义“人权”的时代,已被关在了历史的门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