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闻巨子”范长江长子辞世 | 不尽长江:我和苏苏的四个“一”

0
分享至

苏苏老师走了,走在7月7日这天早晨。这一天是“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

苏苏叫范苏苏,是著名记者范长江的长子。

88年前的此刻,正是苏苏的父亲范长江和同事们用生命在京津冀的枪林弹雨中穿行采访,报道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日日夜夜。苏苏让我认识的方大曾(小方)——第一个抵达卢沟桥事变现场,发出现场报道的中国记者——9月份即告失踪。这些战地报道,和《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作品,还有背后的记者精神,成为照亮新闻后来人的熊熊火炬。

范苏苏从中国文联退休后,一直致力于追寻、宣传长江精神。他走近我、关心我,鼓励我传递这一精神火炬,这是一场持续20多年的记者职业精神的再洗礼


▲范苏苏送笔者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2010年,天津

刚得知消息我不相信是真的。一年多来,见过面,他有事还电话找过我,除了腿脚不便,没说有什么问题啊!问平时和他联系更多的人民网刘畅,说是血液病,发现一年多,最近住院叠加新冠。他不愿意告诉和打扰别人。

一时无语,如烟往事,尽在眼前。

0 1

一通陌生电话

大概是2004年的春天,正在开新闻例会的我,接到一通北京电话。出得门来,电话那端一个陌生的声音自我介绍:“是印永清同志吗?我叫范苏苏,是范长江的儿子。”心中生疑,没通过有关部门介绍,这是真的吗?他接着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想约长江奖设立以来的获奖者们写篇有关成就的文字,结集出版,所以联系我。

1991年,中国新闻记者最高成就奖——范长江新闻奖设立,有许多行业标杆式的“牛人”入选,比如,搞经济报道和新闻理论的艾丰,拍摄纪录片《望长城》的刘校礼,制作广播节目《午间半小时》的杜嗣坤……

和我同一届的获奖者中有从北约野蛮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发回报道的吕岩松,有去过地球“三极”的叶研等。2001年,莫斯科发生人质事件,我因为认识吕岩松,凌晨3点开始,连线他和其他新闻单位驻莫斯科的记者卢宇光等,第一时间广播新闻滚动直播,颇为得意。不过,自认为做的事情和上述业界翘楚相比“不足挂牙”,且当时的兴趣和精力都放在做国内第一个滚动新闻广播上,婉拒了并不认识的苏苏。

苏苏并不生气,用他特有的不疾不徐的声音以退为攻:那也可以谈谈工作中对范长江和记者精神的认识,天津《大公报》是长江职业生涯开始和成名的地方,天津有很好的新闻业传统。我确实认为报纸作为现代传媒,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文化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大公报》是其中的劲旅,就不再推辞。

随后,他给我寄来了他和母亲沈谱编辑的《范长江新闻文集》和他编辑出版的其它纪念资料。它们让范长江和那个时代立体鲜活生动起来,让我有感而发写了小文《范长江:我心中永远的丰碑》,收入苏苏编的《长江自有后来人》。此后,他邀我参加四川内江长江纪念馆的落成仪式,继续寄给我数十种不同的长江研究书籍,支持我和天津记者们重走中国西北角采访。

20多年来,每年都能收到问候,热情周到,细致入微,成为君子之交。每次见面除了国事长江事,他不说或很少说到自己,直到去世。我7月9日去北京参加极简的告别仪式,才认识他的妻子成燕老师。


▲20多年来,范苏苏寄给笔者的书籍

他不只是这样对我,与他结识的60多位长江奖获得者多有类似经历。扪心自问,自己是他,能否20年持之以恒?可能做不到。

0 2

一次西北重访

2010年,我和苏苏说,要带记者重走长江路,重走中国的西北角,纪念长江先生75年前从天津《大公报》开始的壮举。他欣然从北京来天津座谈交流,一人背了几十本重印的《中国的西北角》来,细心写下每位记者的名字,并签了名,让大家感动不已。


▲范苏苏和记者们座谈 2010年,天津

我请他和年轻记者说说长江精神和传承。他动情地说,长江精神体现在不同环境下的对报道新闻的执着追求:民族危亡时的视死如归;困难挫折中的勇于拼搏;名利诱惑前的淡薄坚守

他说,75年前,长江去西北一是研究红军北上后中国的动向,二是抗战的后方——西北情况怎样?而今,这里仍然是国家发展中相对落后区,少数民族集中区,东西部如何平衡发展,记者理应担负责任,深入关注。他还主动联系内江方面,方便我们采访,并随时关注我们的动向。


▲采访组在范长江故居,巧遇范长江奖获得者栾俊学(右五)2010年,四川内江

2010年10月20日,我们出发去重庆,赴内江,到成都,然后沿着长江《成兰记行》部分的一千多公里路线采访报道。这是我自5·12汶川地震后第三次从华北平原到巴山蜀水采访,同时,因为援建“希望小学”,也多次去临夏——兰州一线,对沿途的风物有基本了解。我带着采访汶川地震的笔记本和长江75年前的行程图,和同事们过绵阳、江油、松潘,追加北川震后重建采访,直到甘肃的临夏和兰州。


▲重走中国的西北角,路上 2010年,四川诺尔盖


▲范长江当年行进路线

这次重走中国西北角的采访,没有都找当地宣传部门协助,过程比较辛苦,但和长江当年比,算不了什么。有人接待,自然可以短时间迅速了解面上情况,还可以高效利用其文字背景材料、交通、联络等便利。没有人接待,有时会四处碰壁,焦头烂额,弄清事实费时费力。

但事物是复杂的,没人接待,联系车辆住宿时,就知道了当地的物价水平和交通状况;采访被拒的时候,促使你去考虑事物的另外侧面;做足功课后的直接采访,更能了解到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对政策、对社会变迁的真实感受。

我本人沿途与出租车司机顾刚聊灾后重建的生活,和偶遇卖羊牧民贡曲叔侄算家庭收入帐,进藏民侯建龙的新家,细看农家书屋的借阅登记册,重访救助震灾残疾学生家庭,都发现了社会进步的事实和亟需重视的问题。


▲笔者采访汶川地震擂鼓镇残疾学生受捐家庭 2010年 四川北川

范长江特别重视记者揭示真相、坚持真理的精神,强调孟子的古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新闻前辈范敬宜说过,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离真实的中国越近。我和苏苏交流一路见闻和做法,他高度认同。

0 3

一座精神坐标

苏苏没有从事新闻业,他懂事的时候,长江已不再从事新闻工作,也很少和孩子谈自己辉煌的新闻生涯。苏苏对中国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新闻媒体,新闻媒体和新闻人需要长江精神,有一个认识过程。

上世纪末,他走访中国文联20多位文化名人,意外发现他们无一例外熟悉范长江的西北报道,著名指挥家李德伦还顺手从自己的书架上取出一本30年代出版的《中国的西北角》,表示一直珍藏至今。


苏苏经历过文革下乡插队,父亲盛年蒙冤去世,所成就的新闻伟业曾被视为“反动罪证”,再到后来拨乱反正的曲折。苏苏后来“逐步认识到,一个人在历史上的是非功过,只有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检验出来。” 他理解作为记者父亲的“非常了不起”,(长江)以非凡的勇气,独特的眼光,敏锐的政治嗅觉,摸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跳动的脉搏(新闻)。他的文章由于报道了红军和红军长征,对知识界、文化界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不遗余力要把 “长江精神”的火炬传递开去。

苏苏给我寄了许多次书,除了有关长江的之外,还涉及《大公报》进步记者群体和创办人胡政之的,每次都要电话详细介绍书的内容,微信问是否收到。他以他的方式,“迫使”我在职业生涯的忙碌中抽出时间,“从低头拉车到抬头看路”,不断重温中国现代新闻史的起伏跌宕、波澜壮阔,重新认识范长江、《大公报》和党的新闻事业的关系。

在历史延长线上反思,在当今百年未遇变局中和传播格局深刻变化里考虑记者怎么当?媒体如何办?反复思考后,觉得范长江好记者的五条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仍然是前行的坐标:那就是新闻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客观报道的职业操守,广博的知识积累,娴熟的采访技能,健康的身体

只是五方面的具体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与时俱进。互联网信息的纷繁累积下,更需要记者的调查和发声,记者的价值和荣誉仍然在于众声喧哗中的不断追问和求证。记者要学会带着AI做新闻、做内容,单兵记者即团队的模式即将开启,借助数据、算法、算力,范长江推崇的记者抱负——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将大有可为。

0 4

一位低调行者

7月9日,家属在解放军307医院内科地下室告别厅举行简单仪式,送苏苏最后一程。

我从天津乘高铁前往,除了北京,还有从呼和浩特、沈阳、石家庄等地长江奖获得者专程赶来。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对苏苏的离去深感悲痛和惋惜:他热情、正直,乐于助人,给人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陆海鹰早晨加我微信,电话说此刻在青海参加活动,最早晚上才能到北京,拜托带话给苏苏夫人成燕老师。她说多年来受惠于苏苏,都是电话和邮件,但还没见过苏苏老师本人一面。

在狭小的告别空间里,前来的亲友里,有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孙女李乐群夫妇,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

我知道苏苏出身于名门,但因为他的低调,对结识他之前的经历知之甚少。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我们认识的苏苏?

他是“新闻巨子”范长江之后,他还有一个身份是著名民主人士,新中国首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的外孙。周秉德是他表嫂,成燕和他,李乐群和张建国两对夫妇,既分别是中学同学,又是山西雁北插队时的“插友”。张建国对我说,“这样的情况很少见。”


苏苏在北京上小学进入了高干子弟云集的育才学校,在比谁爸官大的“神吹”中,也曾冒出一句“我姥爷入党都70年了”,把小伙伴们都“唬”住了。范长江敏锐地发现了孩子攀比的苗头,把苏苏转到了一所普通小学。此后,更是苛刻地严格要求孩子不能以高干子弟自居,不允许搞特殊化,助长优越感。

苏苏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重点中学北京四中,1962年又因成绩优异被保送高中。暑假里,别人都高高兴兴去度假,他却被父亲安排去农场劳动锻炼。此前实在想不通,“一个多月过去了,我挑着一担西红柿、茄子、黄瓜风尘仆仆地回家了。爸爸问我:‘想通了吗?’我说‘想通了。’因为我确实头一次尝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后的愉快……更重要的是……对劳动人民有了朴素的感情。


▲范长江(左)和3岁的范苏苏(中) 1949年6月,上海

苏苏夫人成燕告诉我,苏苏初中毕业时,保送四中高中,后因生病休学两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上高二。当时全国中学毕业生都要“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因身体不好学校同意他可以不去下乡,是他自己坚持要去,后去了山西山阴县插队。

父亲范长江去世时,他还在山西。在农村干了三年后,病退回北京,分在北京复外一小当老师,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在崇文区职工教育办公室工作了一年,1983年调入中国文联工作直至退休。

苏苏自己曾回忆说,“文革”开始后,父亲曾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你们,能留的,一是家里的书,二是一句话,“为人民服务”。

范长江的人格教育,塑造了苏苏的品格和作风中的低调、平易、执着,这和长江对新闻记者的人格要求何等地一致!苏苏本可以选择一个更加轻松惬意的晚年,但认定要传扬“长江精神”,他就20多年这么一直无怨无悔做下来了。

昨天(7月12日),家属按照苏苏的遗愿,已将骨灰撒入大海。成燕老师说,他把自己汇入大海,融入蓝天。“苏苏病重期间最记挂的就是长江群里每个人,每件事。这是他生命最后的动力和温暖。”

大海蓝天作证

苏苏最大的期待

就是长江能有更多的后来人!

新闻人对苏苏最好的纪念

就是秉持长江精神

继续前行!


撰文 | 印永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天津广播 incentive-icons
天津广播
天津人资讯阅读首选
24497文章数 676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