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又开始玩“技术崛起”的老戏码,整得跟什么工业振兴似的,什么“制造技术项目”啦、什么“生态系统共建”啦,听着像是国家实验室要发福利,实际就是一件事:提升杀伤力,准备打仗。
美防部副部长亲口说了,这个ManTech项目就是要用上全国的科技资源来“重建国防工业基础”,提高“军事准备和杀伤力”。你别看他们用的词很官僚,很“技术流”,比如什么增材制造、热塑性复合材料、冲压喷气发动机、穿戴式传感器这些名词堆得跟学术报告一样。但你往下看每一个技术的目标,全是打仗用的,全是要命的东西。
火箭发动机零件做得快——导弹打得密;高超音速发动机——打得更远更狠;炮管电化学加工——打得更持久;连无人机都拿来专门扫船体瑕疵,为什么?省维修时间,打仗不中断。
这哪是什么科技创新,这是在给杀人机器装涡轮增压。
最狠的是,他们还大张旗鼓地把“封闭采购”转型成“生态合作”,听着像开放共享,其实就是把私营科技公司都拉进来,整个国家技术圈都在为打仗服务。微软、波音、SpaceX都不算什么了,现在大学、研究所、材料企业都被捆上车,跑的是国防项目的路线。
再看国防部长赫格塞斯的发言,几乎是脱口而出:中国就是目标。他说,美军必须在印太地区对中国构成“威慑”,要建设一支更“精简致命”的部队,还要“最大化杀伤力”。讲白了,就是想以小博大、快打快赢,玩的是“短时间打残对手”的那一套。
这其实很符合美国的战略焦虑。他们现在不是想打赢,而是怕打不动。怕中国军事体系自成一派,他们干扰不了;怕中国技术发展太快,他们跟不上;怕中国咬牙不退,他们拉不住。
所以ManTech项目就成了他们的“技术突围口”。他们不再单靠五角大楼研发,而是搞出一个像“科技特区”一样的战场创新模式,把大学和企业一锅炖,拼命压缩从实验室到战场的时间,做出来直接上战场。不是为未来战争,是为准备随时动手。
这背后逻辑非常清楚:不是和平变数太多,而是他们心思太重。
从中国角度讲,这不是吓人的信号,而是很现实的提醒。他们现在走的路径,和冷战末期其实很像——那时候苏联撑不住,就是在军工技术上被拖垮的。
我们不可能再去陪他们玩军备竞赛那套老戏。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这世界对手不怕你发展快,就怕你打不疼、打不怕。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模仿他们的军工节奏,而是构建自己的技术底盘,不让美式体系变成全球唯一选项。
该说的都说了。总结一句话,美国现在搞的不是科技突破,是战场布阵。你以为他在搞技术,其实他在给你画战图。
我们必须盯紧、盯牢、盯到底。
因为,这不是游戏,这是对弈。而他们已经开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