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4小时,德国对华连出两招,一手“示好”一手“挑衅”,总理默克尔的继任者弗里德里希·默茨,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7月8日,德国外交部突然高调宣称,中国军舰在红海用激光“瞄准”一架德方侦察机,召见中国大使提出交涉,德媒更将此事渲染为“蓄意挑衅”。然而仅隔一天,7月9日,德国媒体又爆出默茨计划在2024年底率商界代表团访华,重点推动汽车、化工等领域投资合作。一边指控中国“威胁安全”,一边急切寻求经济合作,德国的“双面操作”让人瞠目结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算计?默茨政府的真实对华态度,是否正如外界猜测的那样——政治上紧跟美国,经济上却离不开中国?
红海激光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德国军方的行动逻辑与中方护航任务的本质差异。德国外交部声称中国军舰“威胁飞行安全”,但中方调查后明确反驳: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执行的是联合国授权的护航任务,严格遵守国际规则,不参与西方军事联盟,目的是保障国际航道安全。
默茨(资料图)
而德方飞机并非军用侦察机,而是民航改装机型,驾驶员虽为民航人员,却搭载了德国军人,且事件发生时,该飞机主动接近中国军舰,未按国际惯例提前通报飞行计划。更关键的是,中方此前已多次通过无线电喊话驱离,但德方仍持续抵近侦察,最终导致激光照射事件。德国《商报》援引军事专家分析称,德方行为更像是“军事侦察试探”,而非单纯“受害”。
德国此次“指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军事战略与中美博弈的缩影。德国参与的欧盟“阿斯皮德斯”护航任务,表面上是维护红海航道安全,实则与美军在中东的军事部署高度协同。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的护航行动完全独立,不参与任何军事联盟,专注于打击海盗、保障商船安全。德国军方的行为,本质上是在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布局,试图通过制造“摩擦”抹黑中国形象。
德国(资料图)
然而,仅隔一天,默茨政府的另一举动却彻底暴露了其经济利益的真实诉求。7月9日,德国媒体披露,默茨计划在2024年底率商界代表团访华,重点推动汽车、化工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德国汽车、化工产业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2%,大众、宝马等车企在华利润占比超过全球市场的1/3。默克尔政府时期,中德关系因“减少对华依赖”的政治口号一度遇冷,但现实的经济压力让默茨不得不调整策略。
默茨的访华计划,本质上是德国经济困境下的“求生之旅”。美国发起的关税战持续冲击德国出口,2025年上半年德国对美贸易顺差虽仍可观,但美国动辄加税的威胁让德国企业忧心忡忡。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既是德国汽车、化工产品的最大海外市场,也是新能源、高端制造技术的重要合作伙伴。默茨政府试图通过高层访问稳定中德经贸关系,对冲美国关税战的风险。
德国(资料图)
但默茨政府的矛盾性在于,政治上紧跟美国,经济上却依赖中国。德国虽在红海事件中配合美国炒作“中国威胁”,却未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实质性反华措施。德国政府虽口头承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却允许台当局参与部分官方活动,试图在敏感议题上“模糊处理”。这种“既要赚中国钱,又不让中国强”的心态,暴露了德国“政治投机”的本质。
德国的矛盾政策,既是中美博弈加剧的缩影,也是欧盟内部“分裂”的体现。作为欧盟经济引擎,德国的对华政策直接影响欧盟整体立场。然而,欧盟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分化严重——东欧国家更倾向跟随美国,而西欧国家则主张务实合作。默茨政府试图在两者间寻找平衡,但经济依赖中国、安全依赖美国的现实,让其政策充满撕裂感。
对于中国而言,德国的“双面操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德国在红海事件中的挑衅行为不可接受,中方已明确要求德方停止此类“政治操弄”;另一方面,中德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仍需维护。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德双边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未来,中德关系能否稳定发展,取决于默茨政府能否摒弃“政治投机”,以实际行动兑现合作承诺。
24小时内的两个消息,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默茨政府的真实面目——经济上依赖中国,政治上却试图讨好美国。这种“骑墙”策略或许能短期平衡利益,但长期来看,德国若继续在中美间摇摆,只会损害自身国际信誉。中国已多次强调,合作需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若德国执意搞“两面派”,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与战略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