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网络空间话语权向民间“下沉”的特征愈发明显,民间主体更加频繁地成为舆情生发关键节点。环球时报把握民间主体深入参与国际传播的趋势, 积极加强与民间主体双向互动,推动凝聚 共识,培育 情感共鸣,走好国际传播 “群众路线”,助推“民相亲”,实现“心相通”。
2025年伊始,舆论场上集中掀起多场中外民间交流热潮。《哪吒2》在全球多地上映一票难求;中外网民在小红书平台相遇相知;中国AI大模型Deepseek从海外民间科技社群“出圈”;“甲亢哥”中国行刷新海外年轻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并引发对西方媒体宣传的反思……当前,网络空间话语权向民间“下沉”的特征愈发明显,民间主体更加频繁地成为舆情生发关键节点。环球时报积极加强与民间主体双向互动,推动凝聚共识,培育情感共鸣,走好国际传播“群众路线”,助推“民相亲”,实现“心相通”。
一、发挥民间话语的亲和力
用民间视角观察中国发展,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颗粒度;用民间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可以融入更加鲜活的人情味。
近年来,环球时报持续从基层“寻宝”、向百姓“取经”,用普通民众的个体故事勾勒中国发展足迹,让顶层设计的宏大性与基层实践的烟火气相融,让制度优势的说理与个体命运的故事相通。
着力打造“老百姓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望清单”系列报道,将乡村振兴、基层民主、文化传承、生态治理等发展议题,落脚至“牙刷上的创新实践”“小区里的民主智慧”“守庙人眼中的文化强国”“屋顶上的美丽中国”等小切口叙事,让国际传播更接地气。
推出“‘滴水穿石’启示录:总书记关心过的中外扶贫故事”报道,聚焦“小产业托起大幸福”,《“小草变金草”——总书记点赞的南阳艾草产业如何撬动百亿经济》讲述南阳艾草产业如何让“小草变金草”,《“一碗粉煮出好光景”——柳州螺蛳粉产业如何成为扶贫工作的“金字招牌”》让柳州名片名扬海外,让中国实践深入人心。
二、延展民间故事的生命力
民间故事是中外重要的共同记忆,久久为功、持续书写,才能促进更多的友好交往。今年,环球时报持续追踪在小红书隔空问好的中美家庭跨洋“奔现”的动人故事,第一时间推出社评、系列报道和现场视频,传递两家人在机场交换礼物、两个孩子分享饼干等动人画面,细致记录来自美国的布雷肯一家在中国的见闻和真实感受,融情于事、以情辅理。
布雷肯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提到:“真正重要的是抛开偏见,亲身体验”。相关报道内容得到海外网民“搭建桥梁,而不是筑墙”的真切回应,并促成布雷肯一家与中国友谊故事的延续。
今年5月,布雷肯一家受邀前往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参加“我的中国相册——我的中国足迹”影片首映会暨现代化的中国体验活动,并做主题演讲,分享在上海之旅中感受到的“中国人都很乐于助人,一切都很安全、便利。” 布雷肯还在不断地向更多人讲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三、激发民间情感的凝聚力
中外民间的文化共性是天然的沟通桥梁,中外民间的情感共鸣是长久的奔赴引力。环球时报坚持围绕全人类共同价值,挖掘朴素共识,致力直抵人心。
2024年APEC峰会期间,环球时报“解码中国经济”工作室记者在秘鲁拍摄“利马买菜记”,以第一视角记录秘鲁大街小巷的真实见闻,透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中秘友好交往,将“全球南方”合作置于历史尺度之下,融入人文联结之中。
打造“风雨同舟山海同行”中外民间交流系列深度报道,从一场跨国造血干细胞捐赠中的“血脉相连”,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从一次中外青年的“网络寻友”情谊,看“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民间层面的深刻内涵等。
在中外民间声音深入参与缔造国际舆论新格局的趋势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民间传播的“最小单元”不容忽视,涵养海外民意势能更显重要。探索国际传播群众路线,创新求变任重道远。
更多内容 点击阅读:
来 源:环球时报
作 者:姚丽娟
编 辑:杨 阳
核 校:路 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