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关键词:成长的路上四海为家-
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故事和在正文中分享的所有故事传达给所有家长一个理念,其实整本书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以分别为目的的教育”。没有哪个孩子永远属于父母,也没有哪个孩子会永远留在父母身边。与夫妻间的爱情不同,父母与子女之间唯有以分别为基础才能更好地相爱。
亲爱的读者:
您好!无论您是以何种身份看到这里,是渴求学习成功教育模式的家长,或是对名人成长经历饶有兴趣的年轻人,或是在书店偶然拿起这本书的陌生人。首先十分感谢您读完了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跨越时间和空间相见,并进行一场简短的对话。从接下来的部分开始,我们将不再局限于成功教育案例的剖析,而是转而表达作者个人的一些深度感悟与心声。若这些内容未能引起您的共鸣,我依然由衷感激您对我的首部作品投入的精力与时间。那么,对于愿意继续聆听我的故事的诸位朋友,接下来的内容将分为三个部分,和您分享我的一些深度见解与实践心得。
“真”盖茨的故事
或许您在看到标题时正期待着探索比尔·盖茨成长历程中的独家故事,不过要让各位失望了,很遗憾我也不知道什么关于比尔·盖茨的秘闻。只不过我的名字也叫盖茨 (Gates),而我是来自中国的一位“00 后”创业者——盖茨·姚 (Gates Yao)。
在此,我必须预先声明以免产生误会,我与著名的美国企业家比尔·盖茨先生除了名字上的相似之外并无直接关联或交集。
许多人对我有些了解,大概是源于我在 20 岁时登上胡润百富中国 U30 富豪榜的新闻报道。此外,也可能是因为我创立的多个公益组织和企业,或是我曾获得的一些奖项。无论我们因何途径相识,我想讲述的故事都将从最初的起点开始。
回顾至今为止的光阴,我将我的人生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6岁前,在沈阳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6 岁到 14 岁,在深圳求学的启蒙时期;14 岁到 16 岁,前往英国留学的深造时期;16 岁以后,前往美国开启创业生涯时期。
我于 2002 年 12 月在沈阳出生,成长在一个数代从商、有着深厚商业底蕴的家庭。当提及“数代从商”,或许会引发你们的好奇心——究竟是跨越了多少代人呢?坦诚地说,具体的世代数目我不甚明了,只是依稀记得祖父母闲谈时提到过我家曾在北京拥有的丰厚产业以及清朝时期的做官的祖先等家族历史片段。不过在我的记忆里,这些遥远的历史传承并未与我的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关联,我的 祖父母辈中的亲人与这些都扯不上什么关系,所以这些都不重要。
我在上小学之前,由居住在沈阳的爷爷奶奶抚养。我的爷爷是吉林工业大学 (现吉林大学) 的高材生,他在毕业后当上了高级工程师。而我的奶奶则是一位国营工厂中荣获“劳动模范”称号的八级钳工。我度过了一段既单纯又快乐的童年时光,除了上幼儿园和参加珠心算辅导班外,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自由玩耍和观看电视节目。这是我小时候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对于这段时光,有一件事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并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的爷爷是高级工程师,画了“一辈子”图纸。他的形象始终是儒雅且沉稳的。他总是穿着整洁的衬衫和西裤,佩戴一副无框眼镜,举手投足间尽显斯文气质。无论遇到何事,他都从容不迫,冷静应对,带给人无比的安全感。说来也有趣,如此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形象背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在我身上留下的一个教训:那是唯一一次他对我发火并体罚了我,仅仅是因为我在他的书上画了一个乌龟,为此我的屁股收到了一个红掌印。当时的我对此深感震惊与委屈,初次意识到原来爷爷也会生气,也会动手打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同许多孩子逐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一样,如今回想起这件事,它成了我人生中的重要一课,让我在 5 岁时便知道了要尊重书本和知识。尽管最终我没有成为像爷爷那样的“学霸”,但这个道理确实构成了我成长历程中的第一块基石,让我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人才的尊重。
2008 年,父母将我接到深圳就读学前班,这是我第一次与父母有了长时间的接触。虽然在此之前,我与我的父母有过不少次的接触,但是因为他们工作繁忙,我们每次的相聚总是短暂且匆忙,因此未能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父母都是商人,也算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虽然早年间太爷爷那辈曾拥有过不少产业,但到我爷爷那一辈时,这些产业已不再延续。
在我的记忆里,父母总是处于忙碌的状态,以至于每周能见到他们的机会屈指可数,大多数时间,都是由阿姨照料我的生活起居。即便偶尔有机会和父母相处,彼时的他们也往往疲惫不堪,留给我与他们为数不多的相处时间大多都在他们工作的空当里。记得有一次,是我读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去北京参加会议,带上了我。
在他们开会的时候,我就在酒店的房间里自己看电影,他们开完会空出一天的时间专门陪我登长城,然后共同返回深圳。这样的行程成了我们为数不多的家庭出游经历。这样的生活经历对我决心创业以及构筑个人商业版图的人生目标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能更安静地应对各种场合,不去打扰他们。除了被临时安置在酒店外,我也经常跟随父母出席各类商务活动。我在不少知名大企业的会议室里度过了一整天又一整天的时间,这样的经历让我在尚未完成小学学业之前,就有幸遇见了许多上市公司的高管及老板。尽管当时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交谈内容,但在 2014 年,能够理解“共享经济”“IoT (物联网) ”“大数据时代”等概念,并能与高管们探讨,这对普通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少见的。
但实际上,相较于认识了众多商界精英并极大拓展了我的视野的经历,这一时期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却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第一,我的母亲让我学会了什么叫做家庭责任、什么叫做社会责任。她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家,在我们有限的共处时光中,无论是谈论学习还是探讨理想,她都潜移默化地将她的价值观传递给了我。第二,我从父母的经历中体验到从商之路的艰辛,并从中汲取了拼搏奋斗的精神。他们通常深夜才归家,这种勤勉的工作状态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此,在读大学以后直至今日,我养成了高效利用时间的习惯,每天只需要保持五个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长。第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我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做出能够改变世界的事情。由于我父母与苹果公司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所以我一度把乔布斯当成了偶像。
这段经历算是奠定了我的理想,并且在爷爷带给我的“知识”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责任”“刻苦”和“热爱”。随后的故事可能部分朋友已经耳熟能详,因为我在各类创业活动和峰会上曾多次分享过这些经历。接下来,我会精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简要回顾。
首先就是我在初中留学英国时创立 ICSO 国际公益扶持组织的故事。其实无数次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在 14 岁就会想创立一家国际公益组织。很多人猜测是因为家庭的影响,或是纯粹的爱心驱使,但其实都不是。实际上,我成立 ICSO 的初衷极其朴素和直接。当时,在深圳市义工联合会累计服务了几百个小时后,我带着志愿服务证明转至英国的新学校,并希望校方能将这些时长计入我的个人在校服务记录中。然而,当我将这份证明呈交给对接的老师时,对方却表示由于他无法理解中文内容,对深圳这个地点也感到陌生,因此无法认可这份证明的有效性。这样的回应无疑触动了我这个自小便在“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的宣传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并激发了责任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与几位有着相似经历的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同学一道,在强烈决心的驱使下,在英国创建了 ICSO 国际公益扶持组织。我们的初衷旨在建立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均可获得认可的公益机构,因此赋予它一个寓意深远且大气的名字。回溯当初,我们精心筹备章程、设计 LOGO 和旗帜、搭建官方网站,并成功举办了几场公益活动。当我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志愿者证明再次递交给那位负责老师时,他惊讶的眼神至今仍记忆犹新。此刻回忆起来,心中不禁觉得很解气。凭什么仅因地域差异或个人认知局限而拒绝认可中国的志愿服务成果呢?其中是否掺杂着某种优越感,我无从得知。历经 7 年多的不懈努力,今日之 ICSO 没有辜负当年所取的大气之名。
目前,ICSO 已拥有包括联合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斯坦福大学、伦敦大学等在内的 800 多家合作伙伴。业务范围覆盖中国、英国以及美国,并在这几个国家均获得了合法注册资质。累计参与的志愿者人数也已突破了万人大关。可以说,我们真正实现了初心——打造一个源自中国、受到全球认可并享有高知名度的公益组织。同时,我们也真正逐步实现了把中国公益故事讲出去、把海外公益模式引进来的愿景。
在投身公益的这些年里,我最大的收获是“向善”与“勇气”。自创立 ICSO 起,我便体会到向善的力量。无论国家,无论人种,无论民族和语言,只要你秉承一颗善心去做事,永远都会有善良的人与你同行。尽管中国人在海外发达国家开展的公益活动或许很难占据主流地位,但重要的是勇于将内心所想付诸实践,并向世界宣告你的决心。事实证明,只要有勇气表达自我,总会吸引那些同样心怀善意的人们携手前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的创业历程。我的创业经历其实颇为丰富。如果把小学一年级时在班级里贩卖橡皮,或是节假日在欢乐谷门口售票也算作“创业”的话,那么可以说我的创业之路可以追溯到我很小的时候。但若严格以成立正式企业为标准,则始于我六年级时开设网店的尝试。不过,今天我想特别讲述的是我在 20 岁时创立的一家企业——幕桐资本。
幕桐资本虽然表面上是一家并不运营具体业务的普通股权投资公司,但它却有着非同寻常之处:专注于投资共益企业 (Benefit Corporation)或者慈善公司。换言之,就是以 ESG (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中文意思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为标准投资各种对社会发展有益或者致力于推动世界发展的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自从我创立 ICSO 国际公益扶持组织以来,这类事情始终贯穿在我的事业之中,并随着幕桐资本的建立而变得更加体系化。
目前,幕桐资本投资的企业包含了教育、科技、文化、新零售、慈善等多个领域,其中有代表性的公司有益倍提教育、梦可得教育、璇途国际教育、启校鹿科技、麦塔森元科技、美国 ICSO 慈善基金会、霁境文化、青姚科技等。这些公司虽然所处领域和行业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希望科技向善、资本向善,以创新的方式达到影响力规模化的最终愿景。
在创业的道路上,作为一家百人级别的小企业主,我还在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的阶段。如果要给我这些年的创业经历做个小结,我认为让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分别是“创新”与“共享”。商业世界本就是一个混沌的大染缸,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物,会碰见五花八门的事,而我们在商业世界中要做的无非就是两件事:找人和做事。而想要找准人,最重要的就是共享,就如埃隆·马斯克做的那样,把技术公开,那么想找的人和技术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把钱分出去,团队就会带着技术向你而来。想要做对事,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唯有像史蒂夫·乔布斯那样在未知的临界点上探索,才有可能真正地引领未来和改变世界。
现在,让我们来一同梳理一下我的成长历程。来自童年时期的“知识”,来自少年时期的“责任”“刻苦”“热爱”,来自青年时期的“向善”“勇气”“创新”“共享”,这八个要素组成了我完整的成长经历,也成就了现在的我。虽然我的成长经历或许无法复刻,但没有谁的成长可以被复刻。这本书的意义本就不是让任何人来复刻别人的人生,而是希望以别样的视角分享一些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优秀的人的成长路径。
换言之,优秀是否等同于成功?对于这一问题,我不便揣测他人的观点,但至少在我个人看来,很多时候,那些能够享有简单幸福生活的人同样也拥有成功的人生——他们拥有温馨的家庭、陪伴左右的爱人、四季轮回间的日常饮食、子孙满堂,这种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又何尝不是一种至高的人生追求?
最后,感谢一路陪伴我、带我成长的亲人、爱人、友人,是你们的教导、包容和支持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同时也谢谢您,我的朋友,感谢您认真地读完了我写的第一本书,如果您有什么想跟我聊聊,可以关注 “ 盖茨学长 ” 微信公众号,我 期待在那里与您再见面。
究竟谁是好孩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或许是因为从事教育行业的缘故,我曾无数次地被人问过如何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一个优秀的孩子。五年前,我喜欢通过分享我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两年前,我喜欢通过分享我的成长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但如今的我开始觉得越来越难回答这个问题了,因为我开始纠结和苦恼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叫好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才叫优秀的孩子。
之前的我与很多家长想的一样,认为优秀的人无非有高学历、高收入、好身体、幸福的婚姻。所以我一度认为自己这样的就挺优秀,但时至今日,我倒有了一些不太一样的看法。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报效国家、承欢膝下,四个词语、四种境遇、四种状态、四种人生,谁又能判定好与坏?成功与否更取决于个人的想法。
成长的路上四海为家
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故事和在正文中分享的所有故事传达给所有家长一个理念,其实整本书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以分别为目的的教育”。没有哪个孩子永远属于父母,也没有哪个孩子会永远留在父母身边。与夫妻间的爱情不同,父母与子女之间唯有以分别为基础才能更好地相爱。
分别教育是我在教育行业从业五年中,亲眼见证的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一种教育方式。分别教育做得好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在社会上都有着更好的表现,但试问:又有几个家长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就跟孩子提到“你终究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呢?很多家长与年幼的孩子沟通时对死亡避而不谈。其实分离和死亡都不可怕,都是生活中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事情,但缺乏分别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孩子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会备受打击,手足无措。家长可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逐步和孩子分享分离和死亡的概念,让孩子在未来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两个问题。
期待你在阅读完本书后,能对“成长路上四处为家”的理念形成初步的理解,并在未来逐步将这一认知融入个人实践中。
本文节选自|《让孩子走向卓越》
作者|姚霁桐 著
About us
主编:鹿|本期编辑:流星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