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玉峰1 王绪霞2 孙 超2 1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 2 山东孚日家纺有限公司
1 细纱V型牵伸的特点
细纱后区V型牵伸,区别于平行牵伸。利用抬高后罗拉12.5mm几何位置措施,实现须条在后牵伸区中的曲线牵伸运动,加强了细纱后区牵伸过程中对须条的控制,使进入前区须条紧密度及均匀度保持相对的紧密状态,减少了须条在中区的扩散,提高了纱线质量。同时,后区牵伸倍数可采用1.26-1.5倍大牵伸,为实现高倍牵伸和成纱高质量提供了条件。具体对比见图1,图2。
2 细纱V型牵伸低支纱存在的问题
细纱V型牵伸在纺制97.2tex-24.6tex纱线时,出现条干差,粗节高于棉结,布面起横等问题。具体见表1。
表1 细纱后区V型牵伸与平行牵伸质量对比(品种:C29.2tex)
3 低支纱粗节纱疵产生原因
3.1 细纱后区喂入须条反包围弧
由于细纱V型牵伸注重于细纱后区的牵伸运动,造成须条喂入时与中罗拉胶圈形成了较大的反包围弧,须条在输出钳口受到后区反包围控制,纤维运动不稳定,出现粗节疵增多问题。
3.2 喂入须条在主区须条失控产生打盹
细纱下销位置高于中罗拉表面2.6mm的,造成胶圈运动呈现中凹状态,对须条的控制减弱,喂入须条在中区紧控制,造成前区罗拉控制力失衡,胶圈运行不稳定,纤维有提前或者滞后变速趋势,容易出现打盹情况造成粗节纱疵增加。具体见图3。
图3 下销高于中罗拉造成胶圈运行不稳定
3.3 低支纱牵伸力大握持力失衡
在粗纱重定量,纺36.4tex~27.8tex中低支纱线时,牵伸力过大,纤维变速不匀,粗节高于棉结的问题表现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布面风格。
3.4 后区牵伸倍数大分步牵伸附加不匀增大
后区超过1.24牵伸倍数,后区牵伸倍数大,牵伸分配主区和后区分布牵伸,造成附加不匀增加,在针织纱容易出现布面横档。后区牵伸倍数过大,造成须条在喂入中区钳口时出现捻回重分布,出现纤维变速之后,造成质量受到影响。
4 控制措施
(1)将细纱牵伸隔距后区加大,隔距有16mm×28mm改为16mm×38mm,后区牵伸倍数有1.26倍改为1.21-1.24倍,加强对纤维整理,同时实现前区集中牵伸,降低条干不匀。
(2)细纱上胶圈,规格37mm×30mm×0.9mm改为37mm×30mm×1.1mm,加强对中区弹性钳口的控制能力,稳定纤维变速运动。
(3)降低细纱下销位置,前中后罗拉直径25mm×25mm×25mm,27mm×27mm×27mm的配置,细纱下销高度有26.25mm削减为25.5mm;前中后罗拉直径25mm×27mm×25mm,27mm×30mm×27mm的配置,细纱下销高度有26.25mm削减为25.20mm,通过压力分配,增强前区牵伸力,使纤维变速前移且靠近前钳口稳定纤维变速。具体见图4。
图4 下销下沉
(4)将罗拉滑座削减1.25mm,改善牵伸曲线,重新分布中区摩擦力界。见图5,图6。
(5)细纱后区增加压力棒,采用后区压力棒将喂入中区的须条的反包围弧消除,实现纤维平行喂入中区,减少须条中纤维滞后变速造成的不良影响。
(6)细纱中区采用加长上销或者隔距块压力棒,减少中区浮游区,利用控制短纤维变速,实现质量稳定。
5 运用效果
采用上述措施后,成纱质量指标明显改善,质量对比见表2。
表2 调整前后质量指标对比 (品种:C 29.2 tex)
由表2可知,各项措施实施后的成纱条干、粗节纱疵,十万米纱疵降低明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 结语
细纱后区V型牵伸,区别于平行牵伸。通过对细纱牵伸工艺参数的调整,专器件的合理配置,成纱指标有显著的改变,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编辑:纺织大学堂
纺织大学堂对本平台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如需转载请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