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山北吴家村地名略考
作者:徐厚冰
广德邱村镇山北村(原属山北乡),四顶山下有个小山村,叫吴家村,村以吴姓为名。吴家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据《吴氏家谱》载,该村已有千年历史。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该村庄的也几经易名,今笔者根据相关史料,简述吴家村历史。
广德当代书画家陈晓明作品
一、吴家村几经易名
1、霞坞村
唐宋代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吴家村本叫霞坞村。
宋景炎间(1276-1278),吴氏从建平(今郎溪县)夏湖(伍牙山下)迁入四顶山下的霞坞村,吴氏在此地人丁繁茂。“宋景炎间,率子毅浦、敬潼及孙文德公,自山东(伍员山)隐居桐北霞坞。”
关于霞坞村名来历,万历二年甲戌(1574)修《吴氏宗谱》有载:“村后有山,山有石穴,暖气上焰,望之云蒸霞蔚,泊乎冬雨雪盈尺,此地独无,形影如坐脊晖,群称'霞坞',遂以名村。”
也就是说,人们因该村后山的四顶山景如“云蒸霞蔚”,形似“如坐脊晖”,以此称霞坞村。关于四顶山地名来历,里人吴元瑾在《霞坞村居记》中,有解说:“此地多山,其最高者曰'四顶',中出一干,迤逶万丈。左旋右绕,化为四枝;南北两分,东西并居中。”
元初,霞坞吴文德(1327-1403)曾写有《八景诗》《新八景诗》诗词共十六首,对霞坞胜景颇有赞誉,其中《四顶高峰》——
“原野苍荒意欲消,高峰四起突相招。去天尺五离麈垢,拔地千寻隔采樵。倾耳惟闻乌雀噪,凝眸只见白云飘。惊人谢句堪移此,何待王维作画描。”
2、下吴村
明后期至清朝叫下吴村。万历年间,因吴氏在霞坞村人口居上,因“霞坞”音同“下吴”,遂改称下吴村,俗称吴家村。
据光绪年间《吴氏家谱》之《村名辩疑》:
“吴氏世家于此五百有余年矣,我公迁居四顶山之下,名日'下吴'者,非也!...而人谓下吴者,亦如郎川之夏湖,误曰'下吴','庠里'误曰'墙里'也。若地之以下名者,如下蔡、下泽、下林、下坊者,不胜枚举,又何嫌于命名之不雅也,盖古迹之不敢忘也。”
并指出,应该遵行老地名“霞坞村”,方能知道地名内含的意义:“俾后人知厥(这个地名)由来,亦足见山之奇,果灵不一也!”由此可见,霞坞村改称下吴村,是以讹传讹。
下吴村有着儒学、佛学等丰富的文化底蕴。明清时里建有善庆古院、枫林书屋、镇北庵等,《霞坞村居记》有载:“上则为善庆古院,步月吟风,亦可参悟禅说;下则为枫林书屋,从师择友,自能培植人材。”“余族大村之北去十余丈,有麓八山...踰山左咫尺构屋数楹,名曰北庵。”
3、钱村
民国名人钱文选之始迁祖潮公,自溧阳迁入山北吴家村的鹰窠,至清末民国初时,钱氏名望鹤起,遂将吴家村改称钱村,期间,钱村、吴家村称呼并存。
二、吴家村行政所属
吴家村,唐宋时,广德地方行政划分无考。
明代,广德州广德县设9乡68都240里,吴家村属于灵佑乡十四都。清代,吴家村属小北乡伏卡保。
民国初,广德县设九区,吴家村属第九区伏岕保。二九年(1940)一月,全县改五区为乡镇,吴家村属邱村区山北乡伏岕保。三十年(1941)六月实施新县制,设17个乡,吴家村属山北乡伏岕保。至解放前,吴家村行政所属无变化。
解放后,1950年3月撤销17个乡的建制,全县设9个区,由区直接领导行政村(无乡镇)。吴家村属邱村区伏岕村。1952年7月,全县设105个乡,吴家村属伏岕乡。1955年12月,全县设85个乡,吴家村仍属山岕乡。1956年10月,全县85个乡合并为33个乡,吴家村属井山乡山伏社。
1959年2月,全县改乡镇为人民公社,下辖大队,吴家村属山北公社伏岕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及下属生产大队,吴家村属山北乡伏岕行政村。
2001年11月,山北乡并入邱村镇,吴家村属邱村镇伏卡村。2003年,伏卡、毛栗沟、山北合并为山北村,吴家村属山北村至今。
三、吴家村人物
吴文德(1327-1403),元代霞坞吴氏第一世。曾写有《八景诗》《新八景诗》共十六首。
吴秉德,贡生,字伯明,号仁斋。明万历末,任江西湖口县主簿,掌印县事(湖口县志有载)。曾任稷山县县令、内阁中书的南门岁贡张希哲(号耐庵),是吴秉德女婿。
钱文选(1874-1957),普名灿,字士青,自号诵芬堂主人,吴越王钱镠三十二世孙。吴家村鹰窠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以七品京官任用。曾任驻英留学生监督、美国旧金山领事、杭州红十字会会长等职。著有《美国制盐新法》、《钱氏家乘》、《诵芬堂文稿》、《英制纲要》等。
吴华芝(1916.6-1999.10),1940年,为抗日救国,报名考入黄埔军校第三分校第十七期22总队第2大队步兵科。1942年军校毕业后,多次积极参加对日寇的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归隐故里。
【结语】
吴家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吴氏一族在此繁衍千年,至今繁盛,足以证明该村自然、人文环境的优越,对于移民大县的广德来说,吴家村是研究广德古村落、传承本土文化的“活化石”。
于今,广德市正在积极打造长三角康养名城中心,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吴家村一片片粉墙黛瓦,都凝固着古村的灵魂;一道道青山绿水,都蕴育着文旅的魅力。
千年古村
人文广德
欢迎您
作者徐厚冰,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文史研究会会员。网络图片,侵权立删,谢谢。转发此文时,请标明作者及来源。
撰写此文时,广德热心人士提供了大量资料和珍贵相片,致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