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财政部一纸通知让布鲁塞尔炸了锅。4500万以上的医疗采购大单,欧盟企业靠边站。
这记反击来得够快的,距离欧盟"禁令"整整两周。商务部直接点名批评,中方态度这么硬,欧盟真没想到。
中国外交咋突然变了风格?这场医疗器械的较量,会把中欧关系带到哪儿去?
作者:含
外交突然变脸
从"客气话"到"撂狠话"只用了两周。这变化来得够突然的。
过去遇到贸易摩擦,中方一般都是"含蓄提醒",最多来个"强烈不满"。就像去年欧盟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中方没直接怼回去,而是转身调查了欧盟白兰地。这叫曲线救国,给双方都留面子。
可这回不一样了。商务部发言人直接点名道姓,说欧盟的做法"违背市场公平原则"。这话听着就够直接的。没有外交辞令的包装,没有模糊表态的空间,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你:你这么做不对。
更让欧盟意外的是王毅外长的表态。上周在布鲁塞尔,王毅给欧盟高级代表卡拉斯上了堂"现实政治课"。
在俄乌问题上,王毅的话说得相当敞亮:"如果中方真给俄罗斯军事援助,冲突一夜间就能结束。"这话一出,连欧盟官员都愣了。他们习惯了中方的委婉表达,哪见过这么直白的政治表态?
直接点名。直接限制。直接表态。三个"直接"够明白了吧?中方这是在用欧盟看得懂的方式告诉他们:装傻的日子结束了。
说实话,这变化来得挺突然。但你仔细想想,背后的逻辑其实早就埋下了。当合作的天平开始倾斜,总得有人来重新校准。
竞争玩出新花样
欧盟这次动手,可不是心血来潮。
早在2024年4月,欧盟就启动了所谓的IPI调查,专门针对中国医疗器械政府采购。调查结果挺"精彩":87%的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存在"排他性政策"。这个数字听着就不对劲儿,仿佛中国市场对外国企业关得严严实实。
但真实情况是啥?过去几十年,西门子、飞利浦这些欧洲巨头在中国医院里赚得盆满钵满。大型医院的CT、MRI设备,基本都是这些洋品牌的天下。
那时候咋没人喊"不公平"?现在中国企业技术上来了,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12%蹿到今年的43%,欧盟就坐不住了。
这就像两个人掰手腕,开始的时候你力气大,我认了。现在我练出肌肉了,你却说这是"不公平竞争"。这逻辑,有点说不过去吧?
欧盟真正担心的,是那个"高低错位"的舒适格局被打破了。以前是欧美占据高端,中国做中低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现在中国企业开始往高端爬,触碰到了欧洲人的奶酪。联影的磁共振、迈瑞的监护仪,质量不比进口货差,价格还便宜一大截。这才是欧盟真正的痛点。
更要命的是,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开始显现。庞大的内需市场给了国产设备足够的试错空间,成本控制能力也是欧洲企业望尘莫及的。技术追得上,成本压得下,这组合拳让欧洲同行压力山大。
欧盟这是急眼了?看起来像是。与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们选择了用政治手段给中国企业设门槛。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有效,但长远来看,只会加速中国的自主替代进程。
面对这种局面,中方其实已经够给面子的了。毕竟,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这份情谊不容易。
给脸不要脸的博弈
中欧建交50年,这份情谊不容易啊。
王毅外长专门跑了趟欧洲,跟欧盟各路大佬坐下来谈。在布鲁塞尔那几天,王毅可以说是"苦口婆心"地劝告欧盟:中欧不是对手,应该是伙伴。
历史文化、价值观不同,但不能因为差异就搞对抗。这话说得够诚恳的了。
不只是嘴上说说,中方在行动上也给足了面子。今年7月,中方主动暂停了对欧盟白兰地的反倾销初裁,就是为了给中欧高层对话营造正面氛围。这种主动示好的姿态,在国际关系中可不多见。
商务部也透露了一个细节:在欧盟宣布限制措施后,中方还是秉持着最大的善意,多次通过双边对话希望与欧方妥善处理分歧。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两次不行,那就三次。这种耐心,在外交场合已经算是"超规格"的了。
善意给了。诚意表了。还要咋样?
结果呢?欧盟一意孤行,硬是要在医疗器械采购上对中国企业设门槛。这就像你诚心诚意去谈合作,对方却在桌子底下给你使绊子。这种"表面谈判,暗中设限"的做法,确实让人有些寒心。
更过分的是,这项限制还专门针对中国。不是说对所有非欧盟国家一视同仁,而是量身定做的歧视性措施。这就不是技术争议了,这是政治打压。
中方商务部发言人的话说得很明白:欧方在中方多次表达善意的情况下,依然执意推进单边限制措施。既然你不给面子,那我也没必要继续客气了。
王毅在俄乌问题上的坦诚表态,其实也是这种态度转变的体现。以前中方在敏感问题上总是云山雾罩,现在直接把底牌亮出来:我们确实不想看到俄罗斯失败,因为那样美国就会调集全部力量对付中国。这话说得多直白?连欧盟官员都说这是一堂现实政治课。
可惜啊,一个巴掌拍不响。欧盟这边的算盘,恐怕打错了。他们以为中国还会像以前那样忍气吞声,显然是低估了形势的变化。
算盘打错的代价
欧盟想要"我家开门,你家关门"的好事?
这次中方的反制来得既精准又狠辣。4500万元以上的医疗采购项目,欧盟企业直接出局。这个门槛设得很有讲究,正好卡在高端设备的脖子上。
CT、MRI这些大家伙,单台价格基本都超过这个数。一刀切下去,切中要害。
但中方也留了活口。在华生产的欧资企业不受影响,只是进口产品被限制。这招够聪明的,既打击了保护主义,又鼓励了本地化生产。想在中国市场分蛋糕?可以,但得遵守中国的游戏规则。
算一笔经济账就知道谁更着急了。2023年,欧盟对华医疗器械出口价值是从中国进口稀土的8倍。这不是小数目。更要命的是,这些设备卖出去只是开始,后续的维护保养费用能高达设备价值的30%。这才是真正的现金奶牛。
西门子、飞利浦这些巨头,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身家性命所在。一台顶级CT设备卖到中国,背后牵扯着几百家欧洲供应商的订单。
德国的探测器、荷兰的软件、法国的零件,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一旦断裂,影响面可不是一家两家企业的事。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技术生态的捆绑。医院买了飞利浦的设备,配套的AI诊断软件、数据管理系统、医生操作习惯,都形成了强大的用户粘性。
这种软件和数据构筑的壁垒,比硬件本身更难跨越。但中方的反制恰恰给了国产替代一个绝佳的窗口期。
欧盟的如意算盘是想维持"不对称开放"格局:一方面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另一方面要求中方继续开放,保障欧企在华利益。这种"我可以关门,你必须开门"的霸道逻辑,中方当然不会接受。
现在轮到欧盟选择了:是继续"打压—谈判"的老套路,还是回到平等合作的正轨?
这局棋下到这儿,已经很明白了。中方亮出的不是情绪,而是原则。合作可以,但必须对等。保护主义的石头,最终还是会砸到自己的脚上。
结语
这事儿早晚得来。你总不能指望中国永远"打左脸伸右脸"吧?欧盟这次算是踢到铁板上了,以为中方还会像以前那样忍着,明显是想多了。沉默不代表软弱,克制不等于退缩。中方的底线已经很清楚了:合作的前提,必须是对等。
你觉得欧盟接下来会服软认怂,还是继续硬撑到底?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