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来水公司净水厂一线党员爱岗敬业的故事
东至108国道,西至滨河路,南至尧庙,北至屯里,我市自来水公司净水厂的16名党员带领170余名员工坚守在供水第一线,他们扎扎实实、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保障临汾人能够吃上放心水。虽然净水厂的党员仅仅占到整体员工不到百分之十,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干群关系,影响着净水厂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净水厂党支部逐渐打造出一支“困难面前有党员,技术攻关有党员”的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党员队伍。几十年的风雨,他们带领广大职工群众,以厂为家,任劳任怨,在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供水司令部的“司令官”
张振丽,1987年进入水厂上班,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水厂变电站工作了20余年。2012年,因工作需要,张振丽转至负责送水泵房的工作,这里是整个水厂的供水司令部,协调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是市区几十万市民饮水的第一道关口,张振丽深知责任重大。“送水泵房的工作相比变电站要累很多,可我是党员,领导信任我才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所以我必须迎难而上。”张振丽尽快投入新的工作,由于业务不熟,她经常请教班里的老师傅,并认真记笔记,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她坚持白天黑夜跟班学习,“所有在泵房要熟悉的业务在脑子里就像过电一样,必须要求自己快速记清楚每个阀门的具体位置以及工作原理,强化练习,做到熟练操作。”由于张振丽以前在变电站工作多年,已经有一定的电工基础,所以她很快掌握了送水泵房的各项工作,并可以单独熟练操作。
泵房一般启动三台机器,发出的高分贝噪音令人头疼,张振丽说:“每天脑子里就是大泵开闸后的那种轰轰声,有时候轮上白班晚上回家休息了,浑身累的没劲了,在脑子里的那种轰轰声陪伴下就不知不觉睡着了。”
在送水泵房值夜班与其他夜班不同,“晚上供水量也很大,特别是临钢的用水量较大,值班人员必须细心看守,时刻注意,要调节好水源地供水量,以此来节约电耗。所以夜班几乎整个晚上都不能眯一下眼,生怕耽误工作。”一个46岁的女人就这样每天坚持四班倒。
“她心细,责任性强,和员工的关系非常和谐。”净水厂的一位领导这样评价张振丽。在张振丽负责的班组里,员工们都是中青年龄相结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员工,他们的孩子还小,有时候家里的事情比较忙,我们这些年纪大的老员工就尽量多干一些,替他们值值班,让小年轻们把各自的后方阵地安顿好,这样才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工作。”张振丽认为通过慢慢感化,班里一些年轻人的责任性就会越来越强。
实践证明,张振丽的“感化法则”十分有效。“有一次因为特殊情况,厂里的工作量非常大,值完夜班的员工也不能休息,这让刚下夜班的很多员工非常不满,他们不想再继续加班,都心存抱怨,我当时就下命令,上完夜班的都回去休息,该值班的人就多干一些,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张振丽这一声令下,倒是感化了很多不想继续干活的员工,“结果她们都没有回家,留下来一起工作,并且干得劲头很足,最后我们提前完成了工作。”
张振丽是个热心人,她不仅照顾自己厂房里的员工,对整个水厂的员工她都同样热情。两年前,加氯房有位员工孩子要上大学,但是经济周转不开,一时拿不出几千元为孩子交学费,张振丽听说后,没有多加思考,在自己家里拿出积攒的一部分钱帮助这位同事度过了难关。
“老公和孩子都支持我的工作,我对自己也有信心。”努力工作自然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张振丽一家三口,丈夫是一位军官,孩子读完大学选择当兵,这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家庭。
与“毒气”为友20年
自来水除了过滤外,还要过消毒关,水用氯气消毒,氯气有素,这也是常识。而他却与氯气相处20余年,在同事们眼里,他对付毒气,无人能比。
初次见到崔军强,是在加氯房的窗外,透过窗户,记者看到身体干瘦的他正戴着眼罩和口罩,往一个大桶里输送次氯酸钠。崔军强的身边摆放着很多蓝色的桶,据了解,他每隔两天,就要往大桶里输送一次次氯酸钠,在这个输送过程中,首先要把身边那些50斤蓝色桶装的次氯酸钠倒进一个大桶里,一次需要输送40桶。这对于常人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更别提置身于有毒气体当中了。
据了解,以前水厂的加氯房用的氯气毒性强,危险性非常大,现在厂里换成了次氯酸钠,安全性、稳定性都相对好一些。但是毕竟都是有毒气体,正常人进入加氯房,只要待上一小会儿都会感觉头晕,而崔军强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会在这里,辐射系数简直不敢想。
“每次加氯房出现毒气泄漏等问题,只要一打电话,不管是半夜几点,他都会骑上摩托车马上赶到厂里来,从来没有任何怨言,现在住得地方比以前近点,以前他住在西麻册村,也是这样,随叫随到。”他任劳任怨,踏实能干,在厂里有口皆碑。
一位同事告诉编者,“有一次换次硫酸钠时,药水不小心弄到了崔军强的眼睛里,同事都急着要送他去医院处理,可他坚决不去,说是怕耽误工作,只是用水冲冲,接着干活去了。”
2011年,崔军强成为了一名党员。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崔军强自己也深知,但是他只有一句话“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既然承担了就要负责到底”。
水厂变电站的“老中医”
多年以前,他的老父亲是水厂一位技术精湛的管道工人,熟悉临汾市所有的管道走向。水厂里很多老前辈都表示,这位老党员为水厂培养出了一位同自己一样的优秀的儿子。如今的韩国有颇有当年他父亲的风范,他熟悉水厂所有的电路流程,他是变电站的骨干人员,用水厂领导的话说,“他技术精通,别人替代不了他的工作”。
韩国有从电校毕业之后,1986年进入水厂成了一名电工。1987年,水厂建立了独立的变电站,韩国有从电工维修员经过培训之后调至变电站,25年,他始终坚守在这个为送水、加氯提供动力的变电岗位上。
在市自来水公司净水厂变电站有5台1000千伏安以上的机器,韩国有是它们的“专职医生”。他是站长,按规定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八小时,可他并不是按照规定上下班,“比较机动,会常常替班”。
几十年的工作,韩国有不忘提高自己,他不断学习,从一名初级电工学成学到高级电工,再到如今的高级技师。知识、经验的长年累月,他早已把变电站的工作吃透。在净水厂变电站,为了使设备能够安全运作,变电站的人员和设备都有全方位的监控。而韩国有是与这些设备“最亲近的人” 他了解变电站的所有设备,熟悉厂里的每一条电路走向,每一个控制柜连接哪儿他都非常清楚。“他是一位做事非常谨慎的人,他能保证安全把电送出去,维持厂里正常工作。”他认真的工作态度,过硬的技术赢得厂里领导的信任。
“他是在变电站坚守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员工,日积月累,他就像一位‘老中医’,只要走进那些设备,听听机器发出的声音,就能判断这些设备运行是否正常。”韩国有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
为防患于未然,年复一年,每天守着变电站那一亩三分地,隔一个小时就要巡视仪表是否正常运作,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谈起家庭,韩国有说:“妻子是下岗职工,虽然没有工作,但家里事都是她操心,贤惠能干。”他们有一个懂事的孩子,考上大连外国语学院,如今在俄罗斯留学。话语之间记者能够感觉到,韩国有为有这么出息的孩子感到自豪。
编后语:这是编者和同事于2012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时采写的文章。时间一晃就是13年,翻阅文章犹如采访场景再现。全市人民吃水背后的普通员工和普通党员撑起了用水安全……
请欣赏短视频
投稿邮箱348132359@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