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涵是个刚上初三的学生,她向周主任倾诉说,自从自己初二抑郁以来,妈妈就辞职在家全职照顾我,她为此觉得很愧疚,但每每妈妈提到这点,都让她觉得烦躁。子涵妈妈也满心委屈,自己为了孩子的健康,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但孩子却根本不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合肥军海医院周主任告诉我,这类情况并不罕见。那么今天,咱就一起来聊聊,孩子治疗过程中,父母哪些帮倒忙的行为。
1否认病情——“你就是太懒了”“矫情”
将抑郁症状视为“不想上学”“逃避责任”,指责孩子“对得起父母付出吗?”这种行为会加剧孩子的罪恶感和自我否定。
2盲目乐观——“多运动就好了”
以自身经验去看待孩子,盲目的把孩子抑郁症状归结于情绪问题,忽略抑郁患者动力缺失的生理本质。
3过度控制——“这次考试必须进前10名”
对孩子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反复唠叨,用所谓的辛苦付出道德绑架。使孩子自尊心受创,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
4干扰治疗——“药吃多了对脑子不好”
担心药物副作用或追求“速效”,擅自停药中断治疗;试图用“家庭治疗”替代专业干预,忽略病理性症状需要专业处理。
那么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在这里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1表现关爱
向孩子直接展露你的关心,能让他们收获更多安全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2付出时间
不要把焦虑和压力带回家,拨出一点时间全心陪伴,当孩子表达出沟通意愿时,积极配合,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社交情况。一起玩游戏,散步,都有助于情感的维护。
3经常夸赞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慢慢觉醒,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很重视。真诚且恰当的表扬方式,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塑造。当孩子犯错时,选择委婉的教育方式,避免语言行动暴力。
4以身作则
让孩子不要沉迷网络的前提,是家长先放下手中的手机。用更多的亲子互动和野外探索,替代躺下玩手机时间。
复杂的虚拟网络让他们以为自己的生活无比广阔,可实际上他们的物理和心理空间,都被压缩在教室补习班之间。一方面他们极度渴求去探索在眼中,这个未知却精彩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被迫在父母传统的价值体系下痛苦挣扎。这多重的冲突成为了当代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根源,父母的不理解以及某些“自以为是”的经验之谈,更是更为了激化矛盾的主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