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的地震活动异常频繁,引发民众普遍不安。
短短72小时内,位于日本西南部的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及其周边海域记录到超过660次小型地震。目前岛上小学生在课堂上被要求佩戴防护头盔。
尽管地震在日本属于常见现象,但此次情况明显不同,全国上下弥漫着紧张氛围。
这种集体焦虑源于国内长期流传的一个关于超强地震的预测...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恐慌与一部漫画作品密切相关。
1999年,漫画家龙树谅推出作品《我所看见的未来》。
该书汇集了作者记录的梦境片段,起初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随后发生的一些事件使其成为热议焦点。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爆发时,恰好该书封面印有“大灾害在2011年3月”的字样。
2021年,龙树谅在其新作中再次提到“2025年7月将出现真正的大灾难”,指出“日本与菲律宾之间的海底可能发生火山喷发,引发大规模海啸波及太平洋沿岸国家”。
具体日期被标注为“2025年7月5日”。
相关内容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相关视频数量突破1400个,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次,加剧了社会恐慌情绪。
在地震频发和预言双重作用下,日本民众陷入集体担忧。
以鹿儿岛县为例,当地小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佩戴头盔作为预防措施。
超市开始对矿泉水、方便面等生活物资实行限购,在东京地区,每人每天限购1箱饮用水。
防灾装备销量激增,所谓“防海啸神器”如充气救生筏的价格被炒至原价的五倍。
许多沿海居民因担忧海啸威胁连夜迁离住所。社交平台上甚至出现“7・5倒计时打卡”活动,人们持续关注这个被预言的日子。
不仅居民生活受影响,日本经济也遭受严重冲击。
旅游行业方面,香港赴日机票预订量锐减83%,韩国游客也纷纷取消夏季赴日行程。
为吸引游客,北海道酒店推出低至1折的优惠套餐,但收效甚微。
预计日本第三季度旅游业收入可能损失3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0亿元。航空业同样受创,多条航线被迫停飞。
鸟取县航班上座率从原本的85%骤降至43.3%,整个旅游航空产业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当前局势,日本政府和专家学者纷纷发声澄清。
日本气象厅全天候监测地震动态,强调近期地震属板块正常能量释放过程,并指出所谓60米高海啸缺乏科学依据。
鹿儿岛大学教授预测该区域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同时明确排除海啸风险。
就连预言的创作者龙树谅本人也出面解释,称这些预言源于个人梦境,且具体日期系编辑添加。
在其最新出版的作品中,龙树谅特别说明7月5日未必会发生重大事件。
他还通过出版社声明,部分《我所看见的未来完全版》内容是在出版社主导下完成,并非其本意,暗示是编辑整理访谈时产生误解。
她进一步解释,虽然确实梦见过灾难场景,但这只是潜在可能性而非必然结果。
即便官方和专家反复辟谣,仍有部分民众坚信该预言。
这种信任源于龙树谅此前作品似乎“准确预测”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及戴安娜王妃车祸、弗雷迪・默丘里病逝等事件。
此外,日本2025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南海海槽未来30年内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概率高达82%。
实际上,日本民众如此恐慌背后还有更深层原因。
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这些灾难给国民留下深刻心理创伤。
加上2024年南海海槽发布“巨大地震警报”,使日本民众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从社会角度看,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人口老龄化严重,国际环境动荡不安,这些因素都削弱了公众安全感,促使他们更倾向于借助预言寻求心理慰藉。
同时,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加速了预言的病毒式传播。
网络平台上,灾难性叙事往往比科学解释更具吸引力,传播速度更快。民众“宁可信其有”的心理防御机制主导了舆论走向,导致恐慌情绪不断扩散。
针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已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启动24小时监测系统,首相甚至取消外访行程,全力准备应对可能危机。
鹿儿岛县积极组织避难演练,提升民众应急能力。例如六本木新城已储备可供10万人维持三天的基本物资。
社区层面推行“市民防灾日”活动,目前已有82%的家庭配备了应急包。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焦虑,也为应对潜在灾难做好准备。
日本的现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已在东海-台湾海域部署23个海啸监测浮标,实现海啸风险实时监控。
上海青草沙水库借鉴日本地下蓄洪系统经验,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各国逐渐认识到,从幼儿园阶段开展防灾教育至关重要,只有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应急能力,才能在灾难面前保持镇定从容。
总的来说,日本近期的地震活跃与预言事件对社会造成深远影响,也凸显了灾难与谣言的巨大影响力。
您对这一事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