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抓腰部内容。
“一个成熟或即将成熟的、稳定的市场,腰部作品应该特别丰富。能看到大量投入1000万,可以卖出3000万、5000万的影片。问题是去哪儿看?且数量并不多。”电影制片人王磊在益起映创的主题直播活动上抛出问题和方法。
问题是沉疴。依赖爆款,腰部内容集体失语,是电影产业“久治”不愈的“顽疾”。从2015年前后大量资本涌入、互联网平台快速崛起,国内电影产业看似迎来爆发式增长,“暴增”背后实则是诸多矛盾冲突的对立隐患——
影视公司争相将目标集中在头部大IP制作上,试图通过打造爆款抢市场份额。成本适中、题材多样、受众细分的影片,被行业逐渐边缘化。到2019年左右资本退潮,互联网平台模式持续迭代,腰部内容缺失问题愈加凸显,产业真正遇冷。时至今日,问题仍未真正被正视,“多元化创作”“差异化发行”的解决方法仍没真正被产业广泛实践。
中腰部内容集体失语
结果是什么?
YIQIYINGCHUANG
影院。放一场,赔一场。
用今年的现象级爆款《哪吒2》算一笔账:总票房154.46亿、观影人次3.24亿、片方分账超55亿、净利润超90%。亮眼数据背后是153天超长放映周期拉升票房。影院虽能分得分账票房50%~55%(约70.84亿),但需承担租金(30%~40%)、人力、设备维护等刚性成本。
按2024年数据,影院单银幕年收入68万计算,多数影院难以覆盖成本。也就是说,持续放任大片虹吸效应加剧,头部影片空档期,影院面临无片可排、没钱可赚的两难境地,难保不愈演愈烈。
![]()
图片来自网络
在制片人王磊看来,国内商业院线模型是基于近20年地产发展构建起来的。商业地产走下坡路,也同步导致商场里影院歇业增多。但从商业角度看,大规模商业化院线发展到顶端后,多元化院线建设则更为重要。
产业需要有高投入的视效大片、工业大片发行和院线系统,给观众营造高水准、沉浸体验的观影娱乐方式。也需要中小体量、个性化的影院补充传统以商场、商业综合体为主体的院线模型。这需要大量制作有故事性、趣味性、新观点、贴近生活、能和观众形成强烈情绪共振的中小体量影片。
![]()
【图】王磊携电影项目《回南天》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市场WIP提案
90年代到00年代商业电影不发达时,中国拍了大量好看、通俗的小成本电影。没有大规模发行,但在小范围完成成本回收。如今商业电影除了头部工业大制作外,也亟需大量中腰部电影,小众艺术片等,满足个性化观影需求。
王磊还用贾樟柯导演的“浪漫发行科”以非传统方式引进《还有明天》为例,结合自己曾在艺术空间做放映做到卖座和满场的经历,强调补充发行系统中缺失的多元小众优秀艺术作品的重要性。
电影不是刚需
但要精耕细作“刚需性”产品
YIQIYINGCHUANG
健康的、良性的产业生态,不是一部电影养活8万块银幕,是用8万块银幕培育无数好电影。换句话说,电影创作需要以输出倒推输入,以市场真实需求反推内容供给,去开发、完善项目。
从创作端理解,8万块大银幕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创造链接观众的机会,提供展示和获利空间。这里不止有《哪吒》一类市场基本盘相对稳固的塔尖大IP,也有《还有明天》一类小众艺术电影、先锋实验电影、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电影等,都能在合适的银幕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观众群体。
王磊用“全流程制片人”这一角色定义完成这项工作的执行者、操盘手。简而言之,就是从项目开发选题开始,一直到最终发行,全程把控各个环节。这要求制片人要熟悉电影作为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懂创作、懂创作管理;懂观众需求、行业需求;要掌握监管政策,也要精通金融、财务、税务、法律等管理知识。
![]()
【图】王磊与万玛才旦导演合作制片作品《气球》在平遥国际电影节。
电影进入精耕细作时代。从电影制作角度,王磊认为,中国人口众多,电影观看人次并未被广泛释放,银幕使用效率低、闲置率高,因此,电影市场仍有很大挖潜空间,电影人从制作到发行基于不同端口有大量挖潜能力。只是需要放弃套路,真诚地跟观众建立新的契约,拍观众想看的电影,满足其刚需。
7月19日-20日两天,电影制片人王磊会来益起硬创线下课堂,结合他从业15年实战积累和动态观察,从制片管理角度精细拆分,中小成本电影作为电影工业一个基础单元,如何做到运作项目时完整规划,不忽略任何细节。
![]()
产业需要什么样的院线?
院线需要什么样的影片/发行?
YIQIYINGCHUANG
头部电影需要全民式发行,因此大规模工业化发行会一直存在。但产业更需要会用1000万成本赚3000万、5000万票房的电影。这需要通过精准化制作和发行,在创作端实现“百花齐放”,在观众端实现“众口可调”。
而对于艺术电影的商业价值评估,王磊坚持“艺术电影永远要把社会效率放在首位”。
从谢飞导演早年用有限资金拍摄《黑骏马》,到贾樟柯、万玛才旦等导演的艺术电影创作,尽管从市场表现看,受众和商业回报的确有限:
贾樟柯导演的《风流一代》票房1000多万,观影人次20-30万;万玛才旦导演的《雪豹》同样在20多万人次区间;毕赣导演作品则达到2.8-3亿票房;但大多数青年导演的艺术片,观影人次可能只有1-2万,甚至更低。
但这不意味着小众艺术电影没有价值。相反,小众艺术电影的长远价值在于其文化影响力:社会价值;艺术探索; 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推动电影语言和表达的创新。
![]()
【图】王磊与万玛才旦导演合作制片作品《雪豹》拍摄现场
谈到“艺术电影的商业运作”问题,王磊给出一套自己总结的行之有效的运作方法论——
首先,成本控制上,制作前做好精准预算,预算控制在较低范围。给新人导演的成本建议,王磊认为新人导演创作多基于自身成长经验,建议成本控制在20-200万区间,团队不宜过大,优先保证创作自由度和释放创作可能性。
![]()
【图】王磊在制片作品《撞死一只羊》首映礼,与监制王家卫导演合影
其次,资源来源上,要充分获取了解各种渠道信息,政府补贴、海外基金、电影节奖金等。
再次,发行策略上,通过申请发行补贴等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
最后,收益组合策略,如何综合票房、版权销售、衍生收益等,实现成本回收。
更多思维和方法会《全流程制片人》课上一一给你讲解。关于去“全流程制片人”为什么重要,为什么他值得你跟学,开课前,我们特意请王磊老师以视频方式提前跟你打招呼,向你介绍,视频时长约90秒,直接点击观看↓
用新思维、新方法,做新电影
YIQIYINGCHUANG
电影有诸多可能性,但过去囿于传统发展,基础工作没做足,产业各环节没有效、高效衔接运转等问题,导致项目开发、内容创作上不够精耕细作,生产结构不完善。但从中小成本电影制片管理开始,掌握多元化创作和差异化发行,用新信息、新方法,开启电影创作的新艺术体验,仍有很大可能性。
两天紧凑的学习安排,会把难公开讲的行业实操知识、经验,一次分享给你。包括基础技能层面的,预算决算表制作、财税法审查、政府补贴申请、中小成本搭建模型等实际管理工作,分享案例、合同样稿能。基于案例分享,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同时,这门课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教会你某个具体技能,而是培养你用顶层设计、底层逻辑视角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将帮助你建立系统性的项目管理、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可迁移能力。
![]()
【图】王磊在往期制片人工作坊
适合谁来学?
其一,是影视行业的从业者。不限于电影、长剧集、短剧创作者,只要想在影视行业发展,这套项目管理方法都能帮到你。特别是刚入行的新人,这门课会像给你一把解剖行业的"小刀",让你看清行业运作逻辑。
其二,是想跨界学习的人。可能你跨行业想入行,这门课能帮助你从0开始了解影视项目如何运作;也可能你是跨行业从业者,有兴趣或工作有需要了解电影产业运作逻辑,比如房地产、文旅、农业、快消、品牌营销等行业管理者,这门课能帮助你把电影行业的经验移植到自己的领域。项目管理方法是相通的,关键是要会举一反三。
其三,是对影视行业充满好奇的人。可能你暂时没有打算入行,但想深入了解行业运作方式,这门课也能满足你的好奇心。你会发现,电影制作和很多其他行业的管理逻辑其实很像,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下图是完整课程大纲以及报名方式。如果还有你想了解的信息没提及,扫二维码添加课程小助理好友,一一为你答疑解惑。7月19日-20日,制片人王磊在北京等你。
![]()
作者丨轻舟
排版丨汪津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