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扣球比谁都狠”的主攻手,到“管理起全队也不含糊”的俱乐部高管,王一梅的人生翻篇翻得利落又带感。
没有选择在掌声中潇洒退役,而是披上西装、拿起合同,用实力把“退役”变成“转型”。
外界关心她变美了、瘦下来了、37岁还单着,她却早已跳脱世俗的剧本,把生活过成了她自己的球场。
这不是励志鸡汤,而是一位女排老将,用行动写下的人生多打几局没关系,重要的是每一局都不浪费的真实故事。
一
在职业运动员的世界里,退役一般有两种典型路线:一种是彻底隐身,仿佛从此“与世界无关”。
另一种是频繁出圈,去综艺、上热搜、拍广告,走上一条明星爆火路线。
王一梅偏不走寻常路,不消失、不炒作,而是直接把球衣换成职业装,手握董事身份进入管理层。
2019年,她用一记“双响炮”给球迷来了个措手不及:一边复出,一边坐上辽宁华君女排总经理的位置。
这种操作,在排球圈几乎没有模板可抄。
在许多球迷为她规划“如何体面”的时刻,她已经在考虑如何盘活一支队伍的商业路径。
一上任,她先把外援政策给改了——过去辽宁队几乎没请过外援,她直接引进三位,阵容硬件升级,球队战斗力跟着往上窜。
但她并没打算只做办公室女高管,新赛季开打,她干脆自己穿回球衣上阵。
首战就砍下18分,其中发球拿7分,进攻成功率高达61%,主接一传也没落下。
场上不仅是得分主力,还是临场指挥,小将们有点像进了“实践带教班”。
说是“打工皇后”显然太轻薄了,她更像是“CEO”自带执行力的范本。
而这份能力,也不是临时练出来的,王一梅的起点并不是在排球场边。
7岁进入大连体校,她原本是准备往专业游泳选手方向培养的。
训练强度大、日常生活全靠水推进,但随着年纪增长,身高也突飞猛进,四肢愈发“超标”。
教练实在管不住她的骨架发育,只能看着她越游越“脱水道”,练着练着,竟像是游到了排球场。
辽宁省体校的排球教练宁冬春一眼看上这个“胳膊比网还长”的小姑娘,经过一番操作,她的专业方向就此发生大转弯。
2000年,王一梅参加女少队的系统训练,当时的她刚改项目不久,动作粗、节奏慢、技术还不成型,但“力量”已经初露锋芒。
教练看完训练课后总结了一句:技术可以练,但这股“爆发力”,得天独厚。
在排球圈,如果一个人能靠手腕发力,那她算有天赋。
要是连扣球都能听出“炸响”,那她绝对是稀有动物。
二
王一梅就是那个“球一落地,地板发抖”的存在。
训练一年过后,15岁的她就已经能在辽宁一队里混战了。
那时她的定位是“临时补位”,但实际上,每次上场都能让对手感受到“被卡车撞过”的压迫感。
再往后,她的成名路径说不上完美,但绝对效率惊人。
没有人给她“造神空间”,没有人给她剧本式保护,她靠一记记实打实的扣球,自己拼成了女排的核心。
2006年女排世锦赛,女排整体状态起伏,她一个人扛起全队得分,名列发球榜第二、总得分第三。
两年后的北京奥运,中国队没能站上最高领奖台,却靠她的一记记重扣,彻底“吓”住了对手。
最经典的场面,是她在对阵日本队时的一记重杀,直接把对方主力木村纱织扣得“站不稳”。
2010年亚洲杯,她摘得最有价值球员,随后两年在国内外大奖赛和联赛连连揽奖。
其中,2011-2012赛季联赛,她拿下371分的恐怖总分,扣球、发球双项第一。
压过众多外援,力压恒大外援斯科沃隆斯卡,以“国产重炮”的身份震撼整个联盟。
但世上没有人能永远在高位“重锤出击”,伤病也没绕过她这个“猛人”。
频繁比赛、高强度对抗,加上肩膀和膝盖过度使用,王一梅的身体逐渐亮起红灯。
到了2012年,她在伦敦奥运带伤上阵,那时候没人知道她腿伤多重,只知道她咬着牙没下场。
这样的身体,哪怕心有余力,也不可能再无限制地消耗下去。
2013年,她选择出国踢馆,伊萨奇巴希这支队伍在外面属于一流强队,外援限制严格、竞争激烈,
她作为主攻签约入队,虽然首轮没进大名单,但训练表现受到高层认可。
她没有像部分球员那样“文化冲击综合征”发作,而是默默适应、参与备战。
与她一同前往土耳其的还有她的家人,在土耳其租了房、配了向导,生活节奏逐渐融入。
没有新闻炒作,也没大张旗鼓地告别,仅仅一年后,她静静回国。
她早在伤病最严重的那几年,就已逐步思考退役之后的可能性。
别人关心“下一个比赛在哪里”,她已经在盘点“俱乐部发展路径”和“青训系统如何打通”。
三
当球员时是主攻王,一转身就变成管理行家,这种进化靠的不是机缘,是底层积累和脑子清醒。
在“职业转型”这件事上,王一梅没有靠情怀站台,也没有去蹭“排球精神”的流量,而是直接用实际成绩站稳脚跟。
一个赛季带出球队质变,干实事,不挂空挡。
比她打球强的人不少,但能一边管俱乐部、一边冲前排还打得进的,真没几个。
当然,她的生活并不仅限于排球馆和会议室,退役后,不少人注意到她“变美”了。
曾经在赛场上“以力量服人”的形象,如今褪去球衣、剪短头发、妆容精致地出现在镜头前,气质更偏职场精英。
曾经她是冲在第一线得分的选手,现在,她变成支撑整条产业链的人。
而在聚光灯背后,她的生活状态也成了舆论焦点。
至今37岁未婚未育,甚至连“对象”都是神秘状态,不少人开始替她“发愁”。
可如果仔细观察她的轨迹,会发现她似乎从没被婚姻这件事左右过人生方向。
王一梅没有被舆论催着“赶紧嫁人”,也没被女运动员就该早婚早退那套老旧观念束缚。
她的状态很清楚——不结婚不是因为没人要,而是她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不是每个女运动员退役后都能继续活跃在圈内,更别说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回归核心舞台。
她没有在热搜上刷存在感,却用一次次亮眼的操作让人知道:她还在,而且活得挺好。
如今,她照常上班、管理球队、参与排球公益、组织赛事、运营青训,甚至有空还发几张日常自拍。
不像某些退役女运动员那样突然人间蒸发,也不像某些走红后就一头扎进娱乐圈的选手那样飘忽不定。
结语
她已经证明,不依赖比赛成绩也能活出存在感,不靠婚姻状态也能构建稳定人生。
一个人到底有没有赢,只看她在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里,是否站住了场。
参考资料
伦敦奥运会人物介绍:王一梅(排球).央视网.2012年07月07日 [引用日期2018-08-17]
泪目!31岁王一梅诠释排球热爱 16年风雨初心不变.新浪网 [引用日期2024-10-08]
星锐榜:王一梅国内最佳 球迷心中MVP非她莫属.搜狐体育 [引用日期2024-10-14]
土耳其俱乐部老板:王一梅具有很强天赋和实力.中新网 [引用日期2024-10-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