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30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在华盛顿一个智库活动上抛出了一句重磅话:美国几十年来试图改变中国的努力,不管是明着来还是暗着搞,都没成功。
这话一出,立马炸开了锅。毕竟,美国跟中国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从冷战时期的拉拢,到后来的遏制,再到现在的全面竞争,这句“没成功”算是给过去几十年画了个不太好看的句号。沙利文还说,中国在未来肯定是世界舞台上的大玩家,美国得接受这个现实,找到一种跟中国既竞争又能共存的路子。
要说美国对华政策,得先从老早以前讲起。冷战那会儿,中美关系其实挺微妙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开始是跟咱们对着干的,把中国看成苏联的小弟,全面封锁,不承认新中国,还扶持台湾搞对抗。那时候的美国,觉得自己是世界老大,意识形态上跟中国完全尿不到一个壶里。
可到了1970年代,风向变了。苏联崛起,美国感觉压力山大,就开始琢磨拉拢中国来对付苏联。于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1979年正式建交。
建交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个核心想法,叫“接触政策”。啥意思呢?就是通过经济、文化、外交这些软手段,把中国拉进西方的体系里,慢慢影响咱们,让中国变得更像他们期望的那样——最好是经济开放、政治也跟着西化。
当时美国觉得,只要中国跟世界接轨,尝到资本主义的甜头,迟早会“改头换面”。所以那段时间,美国大力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鼓励美国企业到中国投资,还搞了不少教育交流项目,想着用软实力渗透进来。
不过,这套接触政策到了21世纪初就有点变味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开始起飞,尤其是2010年超过美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有点坐不住了。特别是奥巴马时期,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开始把中国当成潜在对手。
那时候,美国还不太好意思明着说要遏制中国,但实际上已经在亚太地区加强军事部署,拉拢日本、澳大利亚这些盟友,摆明了是想给中国上点压力。
到了特朗普上台,画风彻底变了。2018年贸易战开打,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还把华为、中兴这些企业往死里整,科技战也跟着打响。这时候的美国对华政策,已经从“接触”变成了赤裸裸的“遏制”。
特朗普政府觉得,中国不光没按他们的剧本走,反而发展得太快,威胁到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拜登上台后,这股势头也没停下来,虽然嘴上说不搞新冷战,但实际上在科技、军事、经济上对中国的围堵一点没放松。
几十年的对华政策,美国从一开始的拉拢,到后来的防范,再到现在全面竞争,路子变了不少,但目标其实没啥大变化——要么让中国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要么压住中国的崛起。可现实是,这两招都没奏效。
![]()
沙利文这次讲话,算是把美国对华政策几十年的努力做了个总结。他的意思很明白:美国过去想改变中国的路子,走不通。不管是明面上的经济诱导,还是暗地里的政治施压,都没让中国按照美国的剧本走。他还说,中国已经是个绕不开的大国,未来也是,美国得认清这点,调整策略,在竞争中找共存的路子。
这话听着简单,但背后意义不小。首先,这是美国官方第一次这么直接地承认,过去几十年对华政策的失败。以前美国政客要么嘴硬,说中国的发展是靠“偷技术”或者“不公平竞争”,要么就说自己的政策还没见效,得再加把劲。可沙利文这次没打马虎眼,直接说“没成功”,等于把遮羞布扯下来了。
其次,这话也透露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转向。过去,美国总觉得自己有能力“塑造”中国,可现在沙利文说,要接受中国是个“重要角色”,得跟中国共存。这说明,美国开始意识到,改变中国这条路走不通,得换个思路。不是说美国会放弃跟中国的竞争,而是得在竞争里找到平衡,不能一味想着把中国按死。
沙利文的讲话出来后,外界反应挺大的。有人觉得这是美国认怂了,承认自己斗不过中国。也有人觉得,这只是美国在调整策略,准备换个更阴的方式对付中国。不管咋说,这话一出,美国对华政策肯定得有些新变化。
比如,沙利文提到过去一年跟中国高层的三轮会谈,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还在禁毒、两军交流、人工智能这些领域有了点合作。这说明,美国可能更愿意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跟中国谈,而不光是喊打喊杀。
当然,沙利文也没把话说死。他提到,美国会继续在人权、核扩散这些问题上盯着中国,还会跟盟友一起关注南海、台海这些敏感地带。也就是说,美国不会彻底放手,竞争还是主基调,只是得更务实点,别老想着一步到位把中国整垮。
![]()
美国为啥折腾了几十年都没能改变中国?这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挖挖根儿。
第一,中国崛起的势头太猛,挡都挡不住。过去几十年,中国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人民币,涨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增长了几百倍。
工业实力也牛得不行,中国现在是全球制造业老大,钢铁、汽车、高铁这些领域都甩开美国好几条街。军事上也不含糊,海军舰艇数量早就超过美国,导弹技术也让美国忌惮。这样的发展速度,美国想按住都按不住。
第二,美国自己算盘打得不好,战略上老出错。当初搞接触政策,美国以为经济开放会自然带政治变化,可中国没按他们的剧本走。咱们是经济上接轨了,加入了全球化,但政治上没松口,坚持走自己的路。美国没料到中国能这么硬气,以为自己开了个门,中国就会全盘西化,结果发现门开了,人家只拿了经济的好处,政治上一点没让步。
再后来,美国改成遏制政策,可这时候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随便捏的软柿子了。贸易战打了几年,美国自己的企业也喊疼,通胀还跟着涨。科技封锁也没多大用,中国在芯片、5G这些领域照样有突破。美国低估了中国人的韧性和创新能力,高估了自己一呼百应的影响力。
第三,美国内部乱七八糟,也拖了后腿。这几年,美国政治撕裂得厉害,两党吵架比干正事还积极。经济上也不咋地,疫情之后债务飙升,基础设施老旧,制造业还空心化。自己都一堆麻烦,哪有心思一门心思对付中国?反过来看,中国这边政策稳定,目标清晰,一步步往前走,对比之下,美国的短板就更明显了。
还有个原因,不能小看,就是中国自己的选择。咱们从一开始就没想全盘照搬西方那套,而是摸着石头过河,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改革开放是干了,但没丢掉自己的根。经济发展起来了,国力强了,老百姓日子也好过了,这种情况下,美国想靠外力改变中国,基本没戏。
沙利文这话一出,等于给未来的美中关系定了调:竞争肯定少不了,但也得共存。啥叫共存?就是美国得接受中国是个大玩家,不能老想着把中国踢出局。中国这边呢,也得适应跟美国长期较劲的现实。
![]()
从美国角度看,他们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人权、台海、南海这些问题,美国还会拿出来说事儿,盟友体系也会继续拉拢。不过,沙利文也说了,美国愿意在气候、禁毒、人工智能这些领域跟中国合作。这说明,美国也知道,有些全球性问题没中国不行,光靠对抗解决不了。
对中国来说,崛起已经是事实,但压力也不小。美国虽然承认改变不了中国,可没说会放手不管。科技战、军事围堵这些招数估计还会接着来。中国得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稳住跟美国的关系,别让竞争变成冲突。
总的来说,沙利文这番话是个信号,美国对华政策从“改变中国”转向“适应中国”。这不是说美国服软了,而是现实逼得他们得换个玩法。未来中美关系肯定不会风平浪静,但也不至于翻船。竞争是主线,可合作的空间也在慢慢打开。咱们中国人看这事儿,心里得有数:路还长着呢,但底气已经攒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