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企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不久前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这份文件,已是2025年开年以来顶层设计第三次聚焦“涨工资”。
继年初强调“大力支持居民增收”,再到促消费政策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列为首要任务,政策重心已从“发补贴”转向“稳增收”。
普通劳动者感受最直接的是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
比如,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从2590元涨至2690元,青海更是一次性上调10.6%至2080元,全国已有8个省份最低工资突破2300元。
01 为什么反复提“涨工资”?
工资性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60%,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提振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消费水平,而如果没有收入增长作为支撑,提振消费、刺激内需就是空谈。
当前经济形势下,“涨工资”被赋予打破通缩循环的重任。只要收入保持增长,每个人形成对未来增长的稳定预期,消费意愿和生产-消费循环就能重新畅通。
于是,政策逻辑就从“发补贴”转向“稳增收”,通过提升收入预期重塑经济内生动力。
02 工资差距的现实差距
2024年工资数据揭示严峻现实:城镇非私营单位(如国企、外企)月均工资突破万元(年收入12.4万元),而私营单位仅为5700元/月(年收入6.9万元),两者差距近一倍。
行业分化更是触目惊心。如信息技术和金融从业者年薪达到23.9万元,而住宿餐饮、农林牧渔从业者仅有6万元左右,可以看出,最高与最低相差近4倍。
这些数据仅统计单位就业人员,全国约2亿灵活就业群体未被纳入。他们的收入困境与稳定性问题,成为政策落地需要充分考虑的现实问题。
03 如何破解工资收入差距过大的难题
涨工资还要考虑到平衡的问题——“限高、扩中、提低”。
“提低”方面,最低工资标准密集上调只是开始。社保减免、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扩容等“减负增收”组合拳同步推进,进而提高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
“扩中”方面,大都是针对技术工人和中产群体。目前最成熟的做法就是技能薪酬改革(如“新八级”制度),比如河南计划2025年完成200万人次技能培训,技术工人通过技能提升可实现月薪翻倍。
“限高体现在对高薪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比如对金融、互联网等行业薪酬体系优化,同时在国企尝试“能增能减”的差异化分配机制。
总结 涨薪的长远意义
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为8%,远低于欧美国家15-20%的水平,增收成为瓶颈。
在楼市财富效应减弱的背景下,通过提升财产性收入激活消费潜力变得尤为迫切。
政策的长远目标也清晰可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7%)高于城镇(5%),城乡差距持续缩小;通过家电以旧换新、新能源车置换补贴等政策,依托工资增长释放的消费潜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经济打开新局面。
这场政府搭台、企业参与、个人努力的“增收接力赛”,最终指向居民“腰包鼓起来—消费旺起来—经济活起来”的良性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