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一场行政区划的变革让兖州告别了县级市的身份,成为济宁市兖州区,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十二载春秋,兖州在这场变革中经历了从产业到民生,从城市建设到区域融合的全方位蜕变。
政策东风,融入区域大格局
撤市划区伊始,兖州迎来了政策叠加的黄金机遇期。济宁市加快都市区融合发展,兖州顺势成为中心城区板块。这一身份转变,使兖州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被赋予更多资源。鲁南高铁兖州南站拔地而起,拉近了兖州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为人员往来、物资流通打开了新通道,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架起了桥梁。![]()
(济宁东站 别名:兖州南站)
在山东省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济宁市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战略中,兖州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与要素集聚,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曾经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兖州,在政策引领下开始了转型升级的征程,向着高质量发展大步迈进。
产业蝶变,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十二年来,兖州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撤区前,兖州产业虽有一定基础,但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划区后,依托工业园区体制机制优势,兖州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加快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医药、物流、农机、精细化工和意大利工业城五大特色产业园蓬勃发展。![]()
农机产业不断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农机装备,产品畅销国内外,打响了兖州农机制造的品牌。医药产业聚焦创新药研发与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也在兖州落地生根,逐步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兖州从传统工业强区向现代产业高地华丽转身。
民生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随着撤市划区,兖州在公共服务领域与济宁市实现深度融合,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不断优化升级。在教育方面,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兖州倾斜,新建、改扩建多所学校,引入先进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让兖州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医疗资源整合也在同步推进,与济宁市各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专家定期坐诊、远程会诊常态化开展,提升了兖州整体医疗水平,让居民看病不再难。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道路愈发宽敞平坦,公共交通网络不断加密,公园、绿地星罗棋布,城市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协同共进,城市发展活力彰显
撤市划区促进了兖州与济宁其他区域的协同发展,“同城效应”逐渐显现。产业上,与周边地区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交通上,与济宁主城区交通无缝对接,城市公交一体化让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在文化旅游方面,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推出特色文旅线路,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提升了区域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吸引力。![]()
当然,在这十二年的发展历程中,兖州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部分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阵痛等。但这些困难并未阻挡兖州前进的步伐,反而成为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展望未来,站在撤市划区十二周年的新起点上,兖州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度融入济宁市发展大局,向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 ,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济宁人编辑整理 微友留言不代表本站观点
非本站原创照片均来自百度图片
凡原创稿件不经同意不得转载
“济宁人”法律顾问单位:山东希音律师事务所
相关法律问题请拨:17805370308(刘岗律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