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搜狐新闻“文化圈儿那些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是地质旅游专家李忠东多年实地考察与文字沉淀的结晶。
这部作品以科学为骨、人文为魂,既是一部严谨的地理考察笔记,又是一曲献给中国西部山水的文学赞歌。
阿尔泰山可可托海花岗岩地貌
摄影/李忠东
作者以地质专家的专业视角,将地球演化史与人类文明史交织,用文字构建出一幅跨越时空的西部地理图景。
书中不仅有对喀纳斯湖、大渡河等自然景观的细致描摹,更蕴含着对地质构造、地貌成因的深刻解读,而这些科学内容并未以冰冷的术语呈现,而是通过诗意的语言与人文的哲思,转化为读者可感知、可共鸣的生命体验。
发育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
摄影/李忠东
01
地质叙事的诗意表达
“如何讲述我国西部的地球故事,这是一个难题。我国古代的地理书往往是‘八股文’式,充满了学究之气,如言地理必言《
山海经
禹贡
》《水经注》《
读史方舆纪要
》,很快便陷落在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无休无止的考证之中。就算具备一定科学考察精神的《
徐霞客游记
》,也仅仅算是带有地理探索成分的旅行游记。而近现代地质、地理学家,也多从自身专业的角度论述西部,虽充满‘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却很少有人俯下身段,接地气地写几篇大众看得懂的文章谈谈西部地理。”
在李忠东看来,地球上的山川,皆有故事。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也都不是“从来如此”,它们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
“我们追溯它们的来龙去脉,其实就是在寻找它们的历史,这些历史不应被忽略或忘记。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又因何‘如此这般’?我们动辄‘隆起’‘抬升’,下笔便是‘风化’‘侵蚀’,并不是为了弄些看不懂的名词来故弄玄虚,也不是为了卖弄“专业知识”,而是因为这景观大多与地球的演化息息相关。地球内部的每一次细微变化、调整,透射在地球表面,都可能是天崩地裂、江河易貌。而景观的形成恰好将地球的演化历程折射给我们,所以探究山水江河的形成,也是在探寻地球留给我们的密码,这不仅很重要,而且很有趣。”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其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作者李忠东既是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的工程师,又是《中国国家地理》的资深撰稿人,他的文字始终游走于科学理性与文学想象之间。
例如,在描写喀纳斯湖时,他写道:
“喀纳斯湖如今的形态和面貌是断层活动与
冰川运动
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纪冰川时期,阿尔泰山的
冰川
曾向下扩展,喀纳斯湖所在河谷也曾为冰川占据……这种特殊的成因,使喀纳斯湖成为我国的第二深水湖和最深的冰碛堰塞湖。”这段文字以地质学的精确语言揭示了湖泊的形成机制。
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
摄影/图虫创意
这种科学与文学的交织,使喀纳斯湖既是一个地质学意义上的冰川堰塞湖,又成为一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画卷。作者通过科学解释赋予自然景观以理性认知,而通过文学描写则赋予其情感温度。这种双重表达方式,既满足了读者对知识的渴求,也唤起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此外,书中对天山北麓“红层带”的描写也极具代表性。作者以地质学视角解析了这一地貌的形成过程:
“天山北麓的红层带将大自然的瑰丽色彩发挥到极致,这里的
泥火山
可以和美国的黄石公园泥火山媲美。”
发育于天山北麓红层中的泥火山
然而,他并未停留在科学层面的描述,而是将这一地质现象与人类文明相勾连:
“登上康家门子岩画所在的丹霞崖壁顶部,天山山脉的雪山隐逸在远端,雪山之下群山苍茫,赭红色的崖石在覆盖着青草浑圆状山丘之间显得特别醒目。星星点点的毡房,珍珠一样的羊群,骑在马上执鞭放牧的牧民成为这幅图画的点睛之笔。这种自然环境孕育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其实从雕刻岩画的那一刻起,似乎从来没有消失和改变过,眼前的牧民似乎就是从岩画中走出来的。”
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文历史结合的写法,使科学叙事超越了冰冷的逻辑,成为一幅承载文化记忆的“大地画卷”。
发育于天山北麓红层中的康家门子岩画
摄影/图虫创意
02
地域意象的构建
李忠东在书中试图超越传统的地理学框架,将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人类文化、历史记忆相勾连。他笔下的中国西部并非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着人类文明与历史变迁的活体文本。
例如,在探讨大渡河的河流转向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地质构造对河流走向的影响,更将其与人类活动的历史联系起来:
“大渡河被迫切穿
大瓦山
,奔向东侧的
四川盆地
……正是这一次转折,才切开大瓦山的屏障,将一段绝世峡谷留在这里。”
这一地质事件被作者赋予了戏剧性的叙事色彩:大渡河如同一位被迫改变命运的“主角”,在地壳运动的推动下,从原本的南流路径转向东行,最终形成了壮丽的峡谷景观。
大渡河峡谷
摄影/李依凡
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地质过程具有了史诗般的悲壮感。而作者并未停留在自然层面的描述,而是进一步指出
:“大渡河既滋润着两岸生灵,也孕育了无数非渡不可的英雄悲歌。”
作者通过地质与历史的互文,将河流的自然属性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使地域意象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这种书写方式,使《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不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西部文明史的隐喻之书。
大渡河泸定桥
摄影/李依凡
03
冷峻与温情并存
李忠东的文字风格兼具地质学的严谨与文学的灵动。他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地质现象转化为读者可感的形象。例如,在描述横断山的温泉景观时,他写道:
“在四川巴塘县的
措普沟
,无数高温水汽、温泉从地下汩汩而出,常年云蒸霞蔚,热气缥缈,并伴随磅礴的间歇喷泉和惊天动地的水热爆炸。”
这里的“云蒸霞蔚”“惊天动地”等词语,既是对地质现象的客观描述,又赋予其戏剧化的张力。而作者对地质术语的运用也极为巧妙,如“糜棱岩石林”“环崖丹霞”等专业词汇,在文中并未显得晦涩,反而因其陌生性而增添了神秘感。这种语言风格,可称为“地质诗学”——它以科学为基础,以文学为桥梁,将冰冷的岩石与炽热的人文情感连接在一起。
横断山高寒型丹霞地貌
摄影/米宏伟
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人文细节,使科学叙述更具温度。例如,在描写云南断陷湖时,作者写道:
“这些湖泊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断陷湖。它们的存在,既是地壳运动的见证,也是人类聚居的摇篮。”
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直接关联的表述,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地质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深化了对自然的理解与认同。
云贵高原上的断陷湖:马湖
摄影/杨建
04
科学叙事中的文学张力
书中多个地方展现了科学叙事与文学表达的张力。例如,在描述阿尔泰山的花岗岩石蛋地貌时,作者写道:
准噶尔盆地
边缘发育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石蛋地貌,它似山非山,似峰非峰,千疮百孔,又极尽奇绝,干燥而凛冽的定向风吹蚀是这种地貌形成的关键。”
这段文字以地质学的视角解释了石蛋地貌的成因,但“似山非山”“千疮百孔”等形容词,则赋予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者通过对比与夸张,将岩石的形态转化为一种充满矛盾的美学意象,使读者在理解科学原理的同时,也被其形式之美所震撼。
准噶尔盆地西缘的花岗岩石蛋地貌
摄影/李忠东
另一处描述则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哲思:
“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也都不是‘从来如此’,它们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我们追溯它们的来龙去脉,其实就是在寻找它们的历史,这些历史不应被忽略或忘记。”
这段话超越了地质学的范畴,上升到对时间与记忆的哲学思考。作者将自然景观视为“历史的容器”,呼吁读者以敬畏之心对待地球演化的故事。这种视角,使《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不仅是对地理的记录,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是一部罕见的跨界之作。它打破了科学与文学的界限,将地质学的理性与文学的感性融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中国西部的立体画卷。
无论是喀纳斯湖的“变色”奇观,还是大渡河的“英雄悲歌”,亦或是横断山的“温泉仙境”,作者都以独特的视角与笔触,赋予这些景观以生命与灵魂。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98元
该书已在全国上架销售
也可通过以下小程序购买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 李忠东/著 中国西部 阿尔泰山 横断山 地质】#小程序://广西师大社/商品/vNTvDxnibNNvFSm
本文转自搜狐新闻“文化圈儿那些事”
本微信公众号提供少量作者亲签收藏本,
欲购者请后台留言,或扫下方二维码加微信获取!
关注公众号,收看更多有趣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