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电池回收乱象:75%废旧电池竟流入"黑作坊"?触目惊心的真相曝光!暗访实录:200平米的"定时炸弹"暴利产业链:从汽车到电动车的"二手人生"环保灾难:每块电池都是"生态炸弹"监管困局:正规军为何"无米下锅"?
![]()
记者在松江某园区角落发现的这个无门牌回收公司,200平米的空间堆满了各种电池和破拆模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味。更令人震惊的是,许多电池有明显烧焦痕迹,而负责人却轻描淡写地说"这很正常"。按照国家标准,这些退役动力电池属于第9类危险品,需要专业设备和人员处理,但在这里,工人徒手拆解的场景比比皆是。
上海市循环经济协会专家严冬青指出:"小作坊普遍采用暴力拆解,电芯破损后接触空气就会自燃。"记者亲眼目睹工人用普通工具撬开电池外壳,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当被问及安全问题时,负责人竟大言不惭:"我们的人都是专业的,没什么必要的。"这种漠视安全的态度,让整个作坊如同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
这些被暴力拆解的电芯和模组,最终流向了哪里?作坊老板透露,拆出的电池组件非常抢手,主要被改装成电动自行车电池或充电宝。消防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发生的102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中,多数由改装电池引发。徐汇消防支队顾耀耀科长痛心地表示:"很多二手电池被转手多次,根本无法溯源。"正规厂家的电芯是原厂出货,在出货前会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发生意外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更可怕的是,这些"黑作坊"拆解电池的方式令人瞠目结舌。有人甚至用菜刀劈开电池,完全不顾及可能引发的爆炸风险。而经过这样粗放处理的电池,其安全性可想而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些电池基本上都是二手中的二手,安全隐患极大,但市场需求却异常旺盛。"
除了安全隐患,这些"黑作坊"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样触目惊心。正规"白名单"企业需要投入巨资建设湿法产线,确保电池无害化处理。而小作坊既无技术也无设备,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持久污染。
同济大学魏学哲教授警告说:"这些电解质会产生氟化物,对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更讽刺的是,一些小作坊通过"借用"外地企业资质的方式规避监管,一位负责人甚至炫耀:"从货量来看,我们比有的白名单企业还要大。"这种监管漏洞让环保防线形同虚设
![]()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这意味着75%的废旧电池流入了非正规渠道。156家"白名单"企业面临"有产能没产量"的尴尬,而"黑作坊"却生意兴隆。这种畸形现象背后,是价格战、监管盲区和消费者认知不足的多种因素。
市人大代表施政呼吁:"新能源车应该是绿色产业,但如果末端处理不当,整个环保链条就会断裂。"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力度,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完善回收体系、提高违法成本、加强消费者教育。这场关乎安全和环保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