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的清晨总裹着一层瓷土味的薄雾,老街上的瓷行铺子刚卸下门板,就有人念叨:"昌南御瓷那姑娘,今天又要折腾啥新花样?"
说的正是罗倩倩。这位二十多岁就接下百年瓷号的姑娘,总被老街坊们戏称为"瓷林小掌门"。谁都知道昌南御瓷的底细 —— 往前数三代,那是光绪年间就敢跟西洋瓷叫板的江西瓷业公司,当年在珠山北麓开窑时,光是绘瓷的名家就有二十多位,人称 "瓷界翰林院"。传到罗倩倩手里,这百年窑火倒像是被她掺了点新柴,烧得更旺了。
![]()
罗倩倩接掌昌南御瓷那年,厂里的老匠人没少嘀咕。王老爷子守了一辈子釉料房,见这姑娘第一天就抱着台平板电脑蹲在料缸前,忍不住捋着胡须叹气:"青花料得靠鼻子闻、手指捻,这机器能懂啥?" 结果没过仨月,罗倩倩拿着一堆数据找上门:"王师傅您看,这是不同矿脉的钴料成分分析,我试过按这个比例调,发色比老方子亮三成。" 老爷子半信半疑地试了回,窑开那天直拍大腿:"这丫头,是把洋墨水和老墨锭掺一块儿用了!"
她确实有股子"混不吝" 的劲儿。去年冬天为了复原失传的 "胭脂红" 釉,罗倩倩带着俩徒弟扎进鄱阳湖畔的老矿洞,三天没露面。等出来时,满身泥污像刚从窑里爬出来的,手里却攥着块泛着粉晕的瓷片:"找到了!这矿土含的铁元素刚好够!" 后来这釉色用在 "新妆" 系列茶具上,壶身上绘着穿旗袍的女子倚着留声机,一上架就被藏家抢空,有人说这是把民国的风月和当代的俏劲儿揉在了一起。
厂里的年轻人爱跟她混,说罗掌门玩得比谁都新潮。前阵子搞直播,她亲自举着手机逛瓷坊,镜头怼着拉坯师傅的手:"家人们看清楚,这 ' 游泥 ' 的力道,得像给姑娘梳头似的,轻了贴不住,重了就散架。" 说着自己撸起袖子坐上去,脚踩辘轳转得飞快,转眼拉出个歪歪扭扭的杯子,对着镜头吐舌头:"看见没?这就是没好好练基本功的下场,老祖宗的手艺骗不了人。"
![]()
![]()
![]()
![]()
老掌柜们传下来的规矩,她却半点不含糊。每月初一必带徒弟去珠山脚下的老窑址祭拜,对着断壁残垣讲江西瓷业公司当年的故事:"当年咱们用机器制瓷,可不是丢了老手艺,是为了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好瓷器。" 去年有个外商想包销一批简化版的 "御窑款",许了高价,罗倩倩翻着老账本给他看:"您看光绪三十三年的记录,再忙再赶,画工师傅的工钱一分没少,这瓷上的每笔每划,都得对得起手里的笔。"
如今昌南御瓷的铺子开到了上海外滩,玻璃柜里摆着复刻的"江西瓷业公司" 底款珍品,隔壁展柜就是罗倩倩带着团队搞的 "数字青花"—— 用 3D 建模设计的器型,却保留着手绘的笔触。有老藏家来挑货,总爱逗她:"小丫头,你这是要让老窑火插上电翅膀?"
![]()
![]()
罗倩倩总是笑着递上刚出窑的试片:"您摸摸这釉面,还是咱景德镇的土,咱昌南的火,就是多添了把想让更多人爱上它的心思。" 话音未落,手机响了,是直播间的助理喊她:"掌门,粉丝催您上新款呢,说等不及看您今天的 ' 江湖新招 ' 了!"
她揣着手机往回走,晨光穿过薄雾落在瓷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倒真像极了江湖儿女腰间的佩剑,亮闪闪的,带着股子闯劲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