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伪劣商品,想必多数人都会敬而远之。
这些产品利润惊人,原本几块钱的物件经过包装后,
竟敢标价上千元,暴利空间高达2400%!
![]()
然而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仿冒品情有独钟。
明明知道是赝品,仍然愿意慷慨解囊,
兴高采烈地将假货带回家中,视作珍贵收藏。
![]()
他们究竟是怎么考虑的?
难道买到假冒产品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吗?
![]()
屡禁不止的假货问题
大多数人对于假冒伪劣商品都深恶痛绝,
尤其是在食品领域,
这关系到人体健康,容不得半点疏忽。
![]()
那么为何人们宁愿冒着风险在线购买,
也不愿去实体店选购正品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网上的价格,
特别是直播间中的售价,实在过于诱人。
![]()
同样的商品,在线下可能需要几十元,
而在福利直播间里,只需十几元甚至几元就能入手。
![]()
这样的吸引力确实难以抗拒。但需要明白的是,
直播间本质上仍然是销售平台,他们同样要追求盈利,
一些投机者便会在各个环节设置陷阱。
![]()
大连就有一位男子曾被直播促销所迷惑,
主播信誓旦旦地承诺大优惠,
仅需9.9元即可获得三袋开心果。
![]()
他毫不犹豫地下单几十袋,收到货后才发现,
不仅包装重量不足,就连购买链接也暗藏玄机。
直播间宣传9.9元三袋,实际链接却是9.9元每袋,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
该商品已经售出十几万份,不知多少人因此上当。
![]()
这类“偷工减料”行为在直播间还算轻微,
至少不会危及健康。
更为恶劣的是,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健康的旗号,
干着危害消费者的勾当,这才是最令人愤慨的!
![]()
一位博主曾对多个直播间售卖的食品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了令人震惊的情况。
浙江台州某公司生产的无骨鸡爪表面看似合规,
但其使用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早在2020年就被官方废止。
![]()
这还是博主特意核查才发现的问题,
普通消费者几乎不会关注这些细节,
绝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会在意是否有编号。
![]()
即便部分消费者较为谨慎,看到编号也会放心购买,
也不会去验证其真实性。
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不法分子才得以肆无忌惮地制造假货。
![]()
更严重的是,已有消费者因食用直播间食品出现健康问题。
有位网友愤怒控诉无良商家,他在直播间看到主播售卖“无糖零食”,
还声称自己也是糖尿病患者,试吃后血糖并未升高。
![]()
出于对“病友”的信任,这位消费者购买了该产品,
没想到刚吃完一包,血糖值便迅速上升。
这些案例只是直播带货乱象的冰山一角。
上海相关部门曾对此类问题展开专项调查。
![]()
他们抽查了100个食品直播间,满分10分,
最终平均得分尚不足6分。
由此可见,这一行业的问题有多严重。
如果说上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骗,
那么接下来提到的群体,则是明知故犯。
![]()
心甘情愿购买假货的年轻人
没错,这部分人群正是热衷网购的年轻人。
有人可能会疑惑,年轻人每天都在网上购物,
对各种套路早已了如指掌,
为何还会明知是假货仍争相购买?
![]()
他们的出发点并非为了获得优质产品,而是满足虚荣心。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年轻人购买的假货,
大多为知名品牌的服装、鞋履和饰品。
![]()
真正的奢侈品价格高昂,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动辄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许多人只能望着富人的穿戴羡慕不已。
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平替”产品应运而生。
![]()
这些产品明确标注为仿冒品,
但做工精细,与正品几乎无异。
它们的价格却比正品低几十倍,
![]()
有些仅需几百元即可购得。
一些年轻人用这些产品来应对不懂行的人,
也能达到炫富的目的。
![]()
这种做法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因此即使明知是假货,
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地购买。
只要有市场,就会有假货滋生,
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自然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其中。
![]()
就在2025年4月,
江苏曝光了一起重大造假案件。
自2019年起,一群不法商贩
在批发市场低价收购大量假冒奢侈品牌商品。
起初他们通过朋友圈私下销售,并未引起注意,
直到2021年转向直播间渠道,
并联系专业团队开展线上售卖。
他们甚至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短短一年内
就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且行事极为隐蔽。
在直播过程中从不提及具体产品名称,
而是使用暗语交流,顾客想要购买
必须通过私信加群的方式下单。
![]()
他们甚至关闭直播回放功能以规避监管,
短短几年间,销售额已达数千万。
其中最少的一人销售额也有420多万元,
而销售冠军更是突破3400万元。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最终这些人全部落网,分别被判3至5年有期徒刑。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理解
这个行业到底有多么混乱。但还有一个疑问。
![]()
既然这么多消费者都遭受欺骗,
为何这些不良商家还能堂而皇之地继续销售?
他们真的不怕受到法律制裁吗?
![]()
现实情况很残酷——不少受害者认为损失金额太小,
觉得维权麻烦,干脆忍气吞声,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
也有一些较真的人尝试维权,过程却异常艰难,
他们向商家或平台投诉,往往要等很久才有回应,
而结果通常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道歉,后续再无音讯。
更有甚者直接无视投诉,
继续照常销售,丝毫不受影响。
面对这些无良商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拒绝购买,
让他们手中的库存卖不出去,
自然就会退出市场。
你有过在网上购物被骗的经历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为大家提供警示。
![]()
参考信息:界面新闻:中美年轻人都爱买假货,两国消费者假货购买率超七成光明网:直播带货食品缺斤少两、以次充好,消费者如何维权?杭州日报:直播卖假冒LV、GUCCI、CHANEL、Dior,6人被判三到五年刑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