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中旬,上海京剧团准备改编京剧脚本《甲午海战》,在得知精研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的专家戚其章先生在威海,于是专门派了一个编剧组赶赴,向老先生请教。
戚其章先生在得知上海京剧团来意后也很高兴,还花了几天时间给来人讲了一遍甲午战争史。
不过,在聊到剧本上一处细节时,戚其章先生认为有些不妥,特别是对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的形象,并且还拿六十年代的电影《甲午风云》中刘步蟾的形象举例子,认为这部电影中对刘步蟾的形象过于负面,不符合真实历史人物的形象。
当时,上海京剧团采纳了戚其章先生的意见,但由于脚本本身是旧的,无法在剧情上最大幅度的改动,后来决定将脚本中“刘步蟾”的名字换成“牛嘉平”。
之所以要换成“牛嘉平”,也有些典故在里面,一方面是因为读音上“刘”、“牛”区别不大,在演出过程中人们听不出来,另外一方面,牛嘉平这个名字其实是两个人名字的合体。其中,“牛”指的是威海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昞,当年甲午海战后,是他带着北洋舰队投降的,“平”指的是左翼鱼雷艇管带王平,甲午海战中,此人率领鱼雷舰队出港逃跑。
用这种改编的方式,来把两个贪生怕死的形象合编到一个人身上。
刘步蟾形象考异
近来重温六十年代老电影《甲午风云》,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注意的细节。这部老电影中,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的形象是负面的,不仅多次陷害邓世昌,还贪生怕死。
以前看的时候年纪太小,对这些典故考据不深,所以也没当回事。
可我明明清楚的记得,后来上学的时候,学甲午战争这一章,明确提到刘步蟾是力战不支,最后壮烈殉国的。
“管带刘步蟾用炸弹炸沉了定远舰,自己也自杀殉国。”(课文原话)
后来我又看2012年拍摄的电影《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中刘步蟾的形象就是正面形象,饰演的演员就是《大宅门2》里面饰演李天意的那个人。
图|电影《甲午大海战》中刘步蟾(左一)、丁汝昌(中)的形象
为何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后来在查资料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不只是我一个人发现这个问题,早在六十年代就有专家学者对此提出过质疑,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戚其章先生。
戚其章先生最初研究甲午战争史,对刘步蟾的形象并没有提出异议,但五十年代中期,他在威海养病期间,曾遇到过不少北洋舰队的老兵,听到了不少有关刘步蟾的事迹。
这其中,原定远舰水手陈敬永就曾表示过:
“刘船主有本事,也有胆量,全船没有一个*种。”
戚其章大感诧异,这与他所了解的刘步蟾形象完全不一样,后来他潜心研究这段历史,才终于破解了这个历史疑问。
刘步蟾的形象在建国前就经历过一个两极分化。
图|电影《甲午风云》中刘步蟾负面的形象
1894年甲午海战后,刘步蟾壮烈殉国,当时国人对他的评价还是正面的,比如《清史稿》中,在提到刘步蟾时,对他正面的评价以及积极用语很多。
“步蟾通西学,海军规制多出其手。顾喜引用乡人,视统帅丁汝昌蔑如也,时论责其不能和衷,致偾事。然华人明海战术,步蟾为最先,虽败挫,杀敌甚众。上嘉其忠烈,诏优恤。”
原北洋政府海军部总务厅池仲祐早年身为清朝海军派出的接舰官员,曾留下了许多历史资料,记录了晚清时期海军建设的经过,其中包括《西行日记》、《海军纪实》等等。
《海军纪实》收录了不少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等29名海军将领、军官的传略,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作为亲历者,池仲祐对刘步蟾的评价也很高。
1891年,在甲午海战前几年时间里,户部奏准停购舰艇两年,刘步蟾曾提出反对,他认为与中国相邻的日本积极扩充军队,是我国的心腹大患,要求李鸿章按照每年增购两艘铁甲舰,以防不测,李鸿章不同意,刘步蟾与之廷争面折,说了一句相当有名的话:
“平时不备,一旦偾事,咎将谁属?”
李鸿章大为震撼,于是同意。
池仲祐评价刘步蟾:
“其忧国之深,忠愤激昂,流露于言辞之间,而不自觉也。”
历史隐秘
追溯前身,我们可以发现,在真实历史中,刘步蟾的表现其实比邓世昌更加亮眼,电影《甲午大海战》中对此也有集中体现。
甲午海战旗舰,刘步蟾虽然是定远舰管带,但定远舰是旗舰。海战结束后,丁汝昌因海战中受伤暂时离舰养伤,职务也是由由刘步蟾代理。
1866年,沈葆桢出任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后,与左宗棠一起合办了福州船政学堂,船政学堂分为培养造舰人才的前学堂和培养海军驾舰战官的后学堂。
邓世昌、刘步蟾是前后脚考入船政后学堂的,因为邓世昌年龄偏大,也较为早熟,沈葆桢很看重他。不过,邓世昌虽然在学业上并不差,但相较于刘步蟾,还是差一点,因为刘步蟾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1873年)。
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邓世昌、刘步蟾先后到了海军中,从见习开始,逐渐升任至大副、管带,这段经历两人相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是,刘步蟾有过留学的经历。
1875年,刘步蟾跟随福州船政局正监督日意格(法国人)到英法等国考察学习海军枪炮技术,当时洋务运动名臣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发现在英法海军舰艇上,常有日本海军学员的身影,因此便推动清政府也派员出国到英法海军舰艇上实习。
刘步蟾因为有过留学欧美的经历,被再次选中。
当时这批学员分为两批,一批在法国马赛学习造船,一批是在英国伦敦,学习舰艇驾驶,这其中涌现出不少近代史上杰出的人物,比如严复(写下《天演论》)、萨镇冰(民国时期任海军总长)等等。
一直到1879年,刘步蟾才毕业回国。
应该指出的是,刘步蟾、邓世昌的任职经历大差不差,但相比于邓世昌,刘步蟾更具有远见卓识,因为有过留学欧美的经历,加之清政府过去一直以来就不重视海防建设,因此刘步蟾对海军建设更加关注。
清政府几次向欧美等国订购军舰,刘步蟾都是驻厂监管,定远、镇远、超勇、扬威等军舰,都是刘步蟾监督订造的。
1885年秋,刘步蟾随定远舰回国,随即被任命为定远舰管带,1888年秋,北洋舰队组建后,定远舰成为北洋舰队旗舰。
与此同时,清政府任命丁汝昌为北洋舰队提督,刘步蟾任右翼总兵。
根据史书记载,丁汝昌虽然任提督,但因为不通海军,北洋舰队训练工作都是由刘步蟾负责,而刘步蟾亦干的十分出色,据担任“定远”号总管轮的陈兆锵(民国时期晋升为海军中将)晚年回忆说:
“丁乃行伍出身,未涉海军门径,凡关操练及整顿事宜,悉委步蟾主持。每夏秋之间,则驻防操演,巡弋辽东、高丽一带;或率两、三舰,往日本各口岸,冬、春则巡察南洋群岛,习以为常。
在甲午海战之前,也是刘步蟾发现日军海军实力有超过清政府的可能,因此建议增购军舰。
不过遗憾的是,尽管刘步蟾成功说服李鸿章加强海军建设,但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还是惨败于敌手,邓世昌也同样是殁于此战,在极为不利的形势下,刘步蟾指挥舰队英勇作战,重创日军旗舰松岛号。
应该指出的是,日军新购的舰艇松岛号、吉野号本身就是为了应对中国订购的定远、致远,松岛号上当时还装备有专门对付定远的320mm38倍口径巨炮。当时中国新订购的舰艇吨位更大,火力更强的智利海军白朗古‧恩卡拉达号,但因为日本特务从中作梗,导致此舰未能购买成功。
图|定远舰残骸
威海卫保卫战期间,定远舰被日军鱼雷艇偷袭击伤,只能搁浅在刘公岛,充当固定的炮台,后来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刘步蟾用炸弹炸沉定远舰,自己亦随后自杀殉国。
因刘步蟾牺牲的壮烈,清廷特意降诏:
“将刘步蟾照提督阵亡例从优赐恤,世袭骑都尉加一等云骑尉。”
海军英雄
刘步蟾之所以在牺牲后被抹黑,源于英国人泰莱在其回忆录《在中国牵线》一书的记载。
泰莱在甲午战争时期,曾任定远舰副官带,他在书中形容刘步蟾在黄海大战期间“临危丧胆”,故意把纵阵变为横阵,将自己的座舰定远舰放在中间自保。
事实上,泰莱之所以在回忆录中抹黑刘步蟾,完全是因为个人矛盾。
无论是福州船政局亦或是后来的北洋舰队,都曾雇佣大量的外籍人员充任教员以及舰艇要职,因为当时国内缺少这样的人,而新培养的人才一时之间又难以快速成长起来。
等到福州船政局一批学员陆续成长以来以后,逐渐充实到了各个岗位上,外籍人员的使用比例就大大降低。
刘步蟾是反对洋人掌权的。
当时,英国人泰莱受聘在北洋舰队任教员,甲午海战期间,泰莱曾怂恿丁汝昌购买智利海军的舰艇交给他指挥,刘步蟾听闻消息,向丁汝昌谏言,并坚决反对此事。
之后北洋舰队总教习汉纳卸任,临走之前推荐泰莱出任总教习,就在丁汝昌犹疑未决之际,又是刘步蟾反对,此事作罢。
从此泰莱对刘步蟾恨之入骨。
泰莱的回忆录1929年在伦敦出版后,于两年后被翻译引入中国,由于民国初期,有关甲午海战的史料十分匮乏,泰莱的回忆录被当成信史。
事实上,也是从此开始,有关甲午海战的描述逐渐灰暗。
应该指出的是,甲午海战虽然是我们失败,但除了少数人临阵退却外,大多数参战的官兵均英勇作战,刘步蟾、邓世昌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不过很可惜的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因为受泰莱等人影响,对刘步蟾评价都是“擅改阵型”、“居中躲避炮火”、“卑污的懦夫”。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情况也并未改变。
1962年《甲午海战》的电影,也是受此影响。
尽管专家学者都指出过有关刘步蟾的问题,但局限于时代,并未得到澄清,包括戚其章先生后来也深受影响,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了七年。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随着社会风气逐渐开放,重评刘步蟾问题才得以解决。
一个牺牲了多半个世纪的英雄才被正式正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