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共有11个,分别是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隋、唐、武周、元、明、清。他们的都城分别是咸阳、长安、常安(即西安)、洛阳、洛阳、大兴和洛阳(迁都)、长安和洛阳(并立首都)、神都(即洛阳)、北京、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南京和北京(迁都)、北京。
![]()
这11个王朝的定都地基本不在统治疆域的中心地带,甚至可以说有点“偏”,距离游牧民族很近。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外患基本来源于游牧民族。那么都城离边疆越近、离游牧民族越近,不是就越危险?越容易受到侵扰吗?
无论汉唐,还是明清,其京城都被烽烟弄得一日三惊过。其实不只这些大一统王朝,像什么北魏、北宋、南宋、后梁等偏居一隅的王朝,所定都城也离边疆十分近。这时候有人就要问了,这不是自讨苦吃、自作自受吗?
对于明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许多明朝爱好者都说这是“天子守国门”,还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连在一块,并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赞扬其不屈的民族气节。
实际上,很多王朝都类似“天子守国门”,并不足以称奇,因为这是国防军事的需要。还说以明朝为例,如果不迁都到北京,那北方不到20年就会大乱,再次沦到胡人之手,因为南方人不愿也不会向北方拼命输血。
只有把政治中心定在北方,通过政治的力量,才能让南方人出钱又出力地抵御离他们那么远的游牧民族。
![]()
而且从长安到洛阳,再从开封到北京,古代都城随着时间的变化,大致沿着秦岭、子午岭、太行山、燕山这条线迁移。而这条线,又是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
有人说,如果定都在地理中心的腹地,那么边关危急的消息,根本无法及时传到皇帝和大臣耳中。这样的话,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大概有两个,要么给予边关将领足够的自主权——财权、出兵权;这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就是另类的中央小朝廷了。
要么加设驿站,但受时代的限制,还是会导致出现很大的消息滞后,那么朝廷发向边关命令也会滞后,命令滞后,各种支援也会滞后,打败仗后被敌人长驱直入也是正常。
![]()
到清朝后期,外患基本被扫清,过去作为防患北方的重要工具长城都被放弃了,可是这也让清朝统治者丧失了忧患之心和进取之心,只知道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对这个已经开始了的大航海时代看都不看一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