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3日,一艘历经岁月沧桑、锈迹斑斑的巨舰——“瓦良格”号,缓缓驶入中国大连港。
外界眼中这不过是一艘破败的“废铁”,但中国造船专家却在这艘前苏联航母的钢板里,听见了技术的回响。
这块“老钢”成为中国航母工业的第一本活教材,打开了中国造舰技术的神秘大门。
中国造船人历经十年攻关,从摸着“瓦良格”的老钢,到试制出“世界顶配”的国产航母钢材,实现了钢铁领域的跨越式突破。
瓦良格号给了中国多大震撼?中国在场专家:苏联用的钢材太好了!
![]()
“瓦良格”钢铁敲响中国航母梦
“瓦良格”号,曾是苏联黑海舰队的骄傲,拥有304米的超长船体,能承载近7万吨的排水量。
1999年这艘巨舰从乌克兰被拍卖,历经波折绕行世界,最终在2002年抵达大连。
当时,它已经失去了舵机,轴断断裂,设备悉数剥离,外形斑驳锈蚀。
很多人将它视作“废铁”,认为不过是一具没有生命的空壳。
![]()
但一群中国工程师却抱着极大兴趣登上了这艘“空壳”。
他们从龙骨到甲板,每一块钢板仔细敲击,每一处焊缝细心观察。
那一声敲击回响,犹如警钟,让所有人沉默。
钢材的硬度、纯度和结构完整度远远超过当时中国的任何钢铁标准。
他们发现,瓦良格的钢板不仅无裂纹,无翘曲,而且焊口坚固细腻,焊缝工艺精良,足以支撑航母的长期服役。
![]()
专家们惊叹:“苏联人这钢材用得太好了!”
这简单的一句评价,成为中国造舰技术进阶的起点。
当时中国虽已拥有一定造船基础,却没有能与之匹敌的舰用钢材生产工艺。
飞行甲板的钢材不仅要承受舰载机起落时数十吨的冲击,还必须耐高温,能抵抗喷气尾焰烧蚀,长期面对海洋环境的腐蚀与温差考验。
![]()
这种钢的复杂性能远远超出常规钢材。
瓦良格号就像一部沉睡的工业教科书,向中国揭示了航母制造的钢材门槛。
工程师们带着震惊与敬畏回国,大家的第一句话不是“买得值”,而是“我们得补课”。
这句简单的话语,暗含着未来十年中国航母工业的巨大蜕变。
![]()
突破技术瓶颈,攻克舰用钢材难题
造航母,是工业体系的顶尖挑战。尤其是舰用钢材的制造,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场艺术。
2008年,随着辽宁舰改装工程启动,鞍钢承担起研制专用钢材的重任。
中国首次面临的最大难关是“对称球扁钢”,这是一种专门用于航母龙骨加固的异型钢材。
它不仅形状复杂,且要求极高的尺寸精度和材料性能。
![]()
初期,技术人员没有现成的模具和工艺流程,只能在试验中摸索。
项目开始时,第一根钢材样品刚轧出来便报废。
尺寸误差、热处理开裂、强度达不到标杆,种种问题接踵而至。
鞍钢研究院团队日夜奋战,连续十几根钢材都未达标,面对高温轧钢机的近千度热浪,十几名技术人员轮班坚守,努力调整每一个工艺参数。
![]()
他们采用半手工固定和人工热处理的“土法炼钢”,在试错中摸索着合适的温度曲线和冷却方式。
经过数百小时的无数次调试和改良,终于成功轧制出合格的对称球扁钢,为辽宁舰龙骨改装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突破,更是人才的锤炼和工业链条的完善。
技术人员以钢为载体,重新绘制了中国造舰的工业版图。
![]()
2011年,鞍钢启动更高标准的国产航母甲板钢材研发。
相比辽宁舰的钢材,国产航母钢需要更大宽度、更厚厚度、更高强度,更关键的是它必须拥有顶尖的耐热性能,以应对舰载机喷气尾焰带来的极端高温烧蚀。
该钢材要求力学性能极为精准,力学偏差不得超过10兆帕,低温冲击韧性需达到-84℃时250焦耳以上,长度和宽度达到全球极限水平。
全球范围内掌握此项技术的,只有美、俄、日三国,中国面临极大技术壁垒。
![]()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鞍钢赵刚团队夜以继日,在轧机车间辛勤工作。
张坤技术骨干几乎放弃休息,日日泡在生产线,每晚只睡三四小时。
团队反复试验热轧工艺、冷却曲线和成型技术,经历无数次失败与修正。
2013年,国产航母甲板钢材料研制成功。
赵刚用“世界顶配”四字给予评价,这标志着中国航母钢材制造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彻底打破对进口的依赖。
国产航母的骨架,有了真正坚实的“钢铁脊梁”。
![]()
从“瓦良格”到“山东舰”
“瓦良格”号的破旧外壳,曾被国际舆论嘲笑为废铜烂铁,但在中国造船人眼中,它是梦想的种子和技术的宝藏。
2009年,“瓦良格”被正式命名为“辽宁舰”,经过改装,于2012年入列海军,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
在这背后,鞍钢承担了国产航母70%钢材的供应任务。
包括飞行甲板钢、球扁钢和上层建筑钢在内的各种高性能钢材,均由鞍钢自主研发制造。
![]()
每一种钢材不仅满足抗压、耐高温、抗腐蚀等苛刻指标,还要确保舰载机滑跃起飞时钢板不变形、不鼓包。
这些钢材必须适应北极圈的极寒和南海的炎热,承受海水侵蚀和强风暴雨的考验。
其背后是数十轮调整、数百次试验以及技术人员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山东舰下水现场摆放的那块“完全国产,完全自主”的甲板钢样本,闪耀着钢材工业自主创新的荣耀光芒。
![]()
如今,辽宁舰、山东舰和新一代国产航母,皆拥有由中国钢铁人亲手打造的核心骨架。
这不仅是钢材的升级换代,更是中国工业制造实力全面迈向世界前列的象征。
钢铁脊梁筑就了中国海军航母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
未来,伴随着更多国产航母的下水,这条“钢铁之路”将继续延伸,中国航母的钢铁梦,也将越发坚韧。
![]()
结语
那块来自瓦良格号的“老钢板”,敲击出了中国航母制造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转折。
它不仅仅是一块钢铁,更是中国工业民族自信的象征和科技进步的见证。
十年来,中国钢铁人凭借坚韧与智慧,攻克了航母钢材制造的多重难关,实现了从“摸索学习”到“自主创新”的华丽蜕变。
中国航母的钢铁脊梁,正是这片钢铁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它承载着中国制造的荣光,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由“跟跑者”变成“领跑者”的传奇。
未来,中国航母的钢铁之路将越走越宽,也必将撑起更加辽阔的蓝海梦想。
![]()
参考资料:
国产航母建造背后的秘密:仅用1年就研发航母钢材.新浪军事.2020-02-07
“辽宁号”号的前世今生:已经历22年风雨.人民网.2012-11-30
瓦良格号航母除船壳以外内部设施全是中国货.科技日报.2011-07-26
国产航母核心材料曝光:真正的“世界顶配”!.央视财经.2018-03-1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