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兆
本文约6000字,预计一盏茶时间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每年推出150—200种新书,年回款达7000万元,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对于一个成立只有5年的年轻公司来说,能取得这样的经营业绩实属不易,北京颉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颉腾文化”)是如何做到的?在传统纸书之外,他们开发了哪些新业务?目前其正在发力的内容集成储备是什么,将会给出版业甚至整个内容产业带来哪些颠覆性改变?
32年前,周中华大学毕业投身出版行业,从行业一线逐步成长为机械工业出版社(简称“机工社”)副社长、华章公司总经理。
5年前,他踏上创业之路,创办了颉腾文化。从经营数据来看,颉腾文化看似延续着传统出版业务的稳健发展节奏——每年稳定推出新书一二百种,去年更是实现了7000万元实洋的回款,在行业发展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颉腾文化依旧保持盈利状态。
丰富的履历与深厚的行业积淀,使得周中华对行业的每一个判断都备受关注。日前,他在由韬奋基金会指导、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2025出版高层论坛暨品牌推介大会上发表演讲,其对行业的深刻思考与展望引发广泛关注。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开启了此次专访。
![]()
颉腾文化创始人兼董事长周中华
在与周中华的对话中,纸书仿佛成了边缘话题。那些行业内老生常谈的纸书困境与突围之道,在这场访谈里鲜有踪迹。在有限的谈论纸书的话语中,他也强调“这不是我们最核心的目标和方向”。
那么,在传统出版表象之下,颉腾文化究竟是家怎样的公司?在出版领域深耕30余载的周中华,又有着怎样的思考,正在实施怎样的创新行动?
*以下为商务君与周中华的对谈内容,Q为商务君,A为周中华。
纸书出版不是我们最核心的目标
Q:颉腾文化是2020年注册成立的,请您介绍下公司目前的运营情况。
A:公司去年实现了7000万元实洋的回款。目前,每年推出新书品种约在150—200种,构建了4条专业出版线,涵盖商业类(领导力、创新与创业等)、金融、心理与健康以及科技领域;此外,还有MBA考试项目,形成“4+1”的产品结构。公司现有员工近50人。
Q:现在图书零售市场不太乐观,您对今年公司营收情况如何评估?
A:对今年的营收我们并没有设定过高的目标。新书处于持续出版阶段,增长幅度可能有限,但从利润和规模来看,增长态势依旧稳健。
不过,纸书出版并非我们最核心的发展方向。我们现阶段的主要精力聚焦于内容集成储备,计划在商业、领导力、创新等细分领域,构建体系化的专业内容集成体系。我们坚信,这一方向在未来将释放出巨大的价值潜力。
也因此,在公司的架构设置上,除传统的编辑、策划、版权、营销、销售团队等外,还专门设立技术部门,并聘请来自京东的架构师负责技术管理工作,从效率工具开发到新产品研发均有涉及。
Q:您所说的体系化集成,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是通过平台,还是智能体?
A:智能体。这个智能体就像是随时陪伴在用户身边的行业专家,无论是管理领域的难题,还是营销方面的困惑,只要你向它提问,它都能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一旦这个智能体得以实现,现有的图书生产逻辑或将被彻底颠覆,纸书产品的价值也可能随之发生巨大转变。虽然这听起来吓人,但对于出版人而言可能是一个新机会。
而支撑智能体的底层,必须是成体系的专业内容,碎片化的内容难以承担这一重任。
Q:颉腾文化在这个项目上目前进展如何?
A:由于公司创业时间较短,目前我们正处于PGC内容集成阶段,并同步开展语料训练工作。我们也在对ChatGPT和DeepSeek进行测试研究,有人提到DeepSeek存在“幻觉”问题,这与它获取语料的方式密切相关。国内这种内容发展路径多是从UGC到PGC再到AIGC,而问题的关键在于PGC语料环节。在PGC语料系统建设上,国内出版企业普遍存在不足,内容多呈现碎片化状态。
Q:按照每年近200种新书的出版速度,产品雏形大概何时能问世?
A:目前出版的新书方向较为分散,无法全部集中在单一垂类系统中。这主要是出于公司生存的考量,例如当下心理和健康类图书市场表现良好,我们在出版品种上也会适当倾斜。而智能体项目更需要商业和金融领域的内容集成,近年来这些领域的图书市场表现并不理想。若此时加大投入,势必会消耗大量资金。因此,我们需要在保障当下生存的同时,规划未来发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做好两者的平衡。
Q:作为一家成立仅5年的公司,与那些拥有多年内容积累的大型出版机构相比,颉腾文化在智能体项目上的机会在哪里?
A:机会在于内容集成。就像“芯片”一样,在某个垂直内容领域构建庞大且专业的知识系统至关重要。
实际上,这与出版机构规模大小并无绝对关联。只要出版机构在某一内容方向上有长期的内容积累与集成,即便规模较小的专业出版机构,也同样拥有发展机遇。反观一些大社,虽然在多个产品方向有所布局,甚至推出过不少畅销书,但在深入行业应用或面向企业级市场时,其内容的深度和体系化程度往往不足。这是因为大社通常遵循大品类逻辑,导致在小品类的内容集中度和知识体系化建设方面能力较弱,难以在细分市场做到足够垂直、聚焦和体系化,自然也就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内容集成。
这种现象不难理解,一方面,出版机构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管理层对市场规模和利润有明确要求,对于一些未来可能形成体系化内容,但短期内难以盈利的产品,可能会选择放弃。另一方面,涉足AI领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涉及业务转型、架构调整等诸多方面,产品的利润和价值体系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即使出版机构积累了一定的内容体系,仍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打磨。
通常情况下,创新较少发生在大型机构系统中,因为大机构开展创新业务面临较高风险。纵观市场,许多创新产品都诞生于企业的边缘部门或小型机构,ChatGPT和DeepSeek便是很好的例证。
Q:从这个角度来看,既要打造爆款书保障生存,又要为数据集成出版不盈利的图书,对颉腾文化来说是一对矛盾。
A:没错,而且这个矛盾相当突出,调和起来颇具难度。正因如此,才需要有人愿意承担这些看似 “苦、脏、累” 的工作,大型出版社往往不愿涉足,一般规模的公司也可能望而却步,这正是当前行业面临的现状。
Q:在纸书零售市场面临困境,且智能体项目尚未产生收益的情况下,颉腾文化目前能实现收支平衡吗?
A:目前我们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公司处于盈利状态。在内容集成的过程中,原有的产品形态持续释放价值,为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和项目推进提供支持。但也正因如此,智能体项目的推进速度受到一定限制。
不过,这是所有出版人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如果已经预见纸书的发展前景有限,那么未来依靠什么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怎样才能释放更高的内容价值?如果从长远来看,当前选择的发展路径是正确且有价值的,即便过程艰难、进展缓慢,我们也要做下去。
Q:为加快项目进展,公司有何解决方案?对产品的问世,您有大致的时间规划吗?
A:我们计划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出版形式上,考虑舍弃纸书,只保留电子版。目前,公司的版权系统已开始进行相关调研和资金规划工作。
我们预计,智能体雏形,也就是图形产品模型,还需要1年时间完成。而智能体产品,争取在3年内推出并进行市场验证。
服务创新跳出传统出版的低盈利系统
Q:您在2025出版高层论坛暨品牌推介大会上的演讲中,提到了创新的企业服务。可以理解为,颉腾文化目前服务的这些企业客户,是未来可能购买智能体的客户吗?
A:没错,企业客户是我们重点集结的对象。当前,全球图书零售市场都面临发展困境,国外的专业出版机构基本都在向企业服务领域发力。部分国外出版商已经成功打通企业服务链条,我们也将一些中文版权内容授权给他们,用于企业端服务。例如,为微软提供领导力创新方面的集成内容,他们再通过智能体或问答形式,开发出相关服务产品。
如今,图书行业还在打价格战,这种竞争方式实在过于低端。如果产品既缺乏品质与稀缺性,又没有配套服务,利润空间必然微薄,整个行业也会处于低端发展状态。
Q:在服务创新方面,颉腾文化在做哪些尝试?
A:对于专业出版机构而言,企业端服务是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大众出版机构的独特优势。专业出版机构虽拥有核心内容资源,却未能将其转化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导致经营艰难、利润低下。以特劳特公司为例,这家专注定位咨询的企业,仅十几名员工,年营收就能达到几十亿元。
以前我在机工社的时候,也做过这块业务,一年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去年颉腾文化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今年,依托两个IP资源开展企业服务,目标是实现营收突破1000万元,利润率超过40%。
Q:可否具体介绍下,是如何做到的?
A:其中一个IP是知名商业导师、定位专家顾均辉老师。我们采用社群运营模式,实现培训课程和咨询服务的销售转化、复购以及社群裂变。去年,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测试,成功将公域流量引入私域,同时开展线上线下产品推广,测试结果显示,营收和利润都十分可观。顾老师的课程体系设置了多元价格档位,从几百元的入门课程,到几千元的进阶课程,再到上万元的高阶课程,咨询服务更是高达数百万元一单。颉腾文化负责社群运营,并参与利润分成,而整个运营团队仅两三个人。
![]()
知名商业导师、定位专家顾均辉
![]()
顾均辉作品《定位就是聊个天》
另一个IP是《觉醒胖东来》的作者刘杨老师。随着众多企业对服务创新需求的增加,培训和咨询业务也随之兴起。自这本书出版后,大量企业主动联系作者寻求合作。
![]()
此外,今年我们还推出了心理领域的杨定一博士这一IP。杨博士近年来在颉腾文化出版了多本著作,如今年出版的《全部的你》《神圣的你》。这个新IP也将成为我们重要的营收增长点。
![]()
这几位老师之所以愿意与我们合作企业服务项目,是因为我们能够整合大量企业资源。企业服务不仅能带来稳定收益,更让我们跳出了纸质产品的低盈利模式。
这种模式的收益跟传统纸书相比,我不敢说有10倍之多,3倍、5倍是有的,纸书出版这个行业太累、太“卷”了。
Q:顾老师的企业服务主要是通过社群实现的,这对出版机构的运营能力有比较大的考验。
A:据我了解,拥有社群的出版社本就不多,能做到创新且成熟运营的更是寥寥无几。我们运营的顾老师社群目前已有1万多人,一年就能实现几百万元的变现。尽管运营团队仅两三个人,但我们采用的运营技能、商业模式、产品模式以及营销裂变玩法,都与传统书业截然不同。
除了社群运营,我们还在搭建商业大平台。图书产品天然具有引流属性,而且吸引的都是精准客户。为了不断拓展客户群体,我们通过为大型企业机构提供内部主题分享、演讲等服务实现获客,类似这样的读书活动,我们一年至少会举办200多场。
Q:在颉腾文化的营收中,这种新兴业务的占比能有多少?
A:这种既不属于传统纸书业务,也不属于电子书业务的新兴企业服务,我们从去年开始试水。预计今年,其营收占比能达到10%—15%。随着业务的发展,未来这一占比会持续攀升。目前我们仅尝试了两三个IP,如果能将IP数量扩大到出版品种的10%—15%,就基本可以覆盖原有的营收体系。这将是对传统纸书出版商业模式的彻底颠覆,因为我们实现了模式迭代,拥有了更丰厚的利润、更稳定的收益和更强的成长性,当然,相应地,我们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会大幅增加。
如今,行业内都在呼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毕竟出版行业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远低于其他行业。但问题在于,如果要用利润来支撑研发,利润又从何而来呢?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目前还未找到良性循环的发展逻辑。
做创新的内容企业将重新定义行业
Q:您曾说过,在当下的行业拐点,会有很多出版机构腾飞,也会有很多出版机构消失。您认为,具备什么能力的企业会腾飞,哪些企业会消失呢?
A:对于教育出版、专业出版甚至学术出版而言,若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与AI能力,未来很可能会被探索出成功商业模式、产品模式的机构所“碾压”,直至被市场淘汰。
十几年前,我在机工社时,曾带队前往美国拜访全球最大的教育服务商之一培生教育集团,当时我就意识到,其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将对传统出版商形成巨大冲击。如今再看美国教材市场,传统教材几乎难觅踪迹。这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而现在,我们或许又站在了类似的关键节点。倘若一家企业能够突破现有的数字化逻辑,借助AI系统实现弯道超车,那么它将会向下“碾压”所有传统纸质图书与数字化内容,这样的变革必然会发生。那些拥有内容储备和技术实力的公司,会抓住这个机遇实现腾飞。
Q:对大众出版以及少儿出版,您觉得它们未来的方向是怎样的?
A:它们可以朝着IP化、文创、研学等方向发展,这与我们利用专业内容衍生企业服务的逻辑是相通的,只是发展路径有所不同。我曾考察过一家卡牌公司,他们的业务模式与我们大相径庭。我们作为拥有正规IP授权的机构,反而在如何将IP进行高利润产业化开发方面缺乏经验,值得深思。
Q:您如何看待未来发展中,内容在出版业中的地位和价值呢?
A:首先要明确,内容本身不会消亡。从甲骨文、竹简,到如今的纸书,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智能体,改变的只是阅读介质和产品形态。在2025出版高层论坛暨品牌推介大会上,我以《AI为翼,内容为体,生态共赢》为主题发表演讲,想表达的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技术与产品结合,将内容转化为新兴学习产品。内容是底层逻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将这一底层逻辑转化为数字化、AI化的产品,内容的价值就难以充分发挥。
Q:对于从业者来说,面对行业巨变,有什么是大家可以提前准备的?
A:关键在于选好 “船”。如果所在的企业是条木船,再庞大也难以抵御市场的风浪。对一些大型出版机构而言,转变的步伐可能相对缓慢,因为它们有过往的积累,即便新产品短期内无法盈利,老产品也能维持一段时间的运营。但小公司因为没有足够的家底和积累,很快会被市场淘汰。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更为敏感,毕竟这关乎生死存亡。
Q:您心目中未来的出版业是什么样的?
A:其实我不太愿意将我们这个行业称为 “出版业”,我更愿意称之为“内容产业”。就像腾讯,本质上也是一家内容公司,但其核心业务是游戏,通过游戏化、娱乐化的方式讲述故事,创造利润和价值。这值得同行们思考,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出版,什么是内容产业。
当前,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拐点,只要企业拥有体系化的内容,就有突围发展的机会,毕竟我们扎根于专业且体系化的内容赛道。同时,未来的出版业必定与技术深度融合。我从事出版行业30多年,深刻认识到技术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哪怕技术并非顶尖,但至少要与出版业的发展同步前行。
如果大家都能勇于突破创新,就如同DeepSeek一样,必将迎来新的增长曲线。那些勇于创新的内容企业,会重新定义我们这个行业。颉腾文化目前正在探索前行的道路,努力寻找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可能。
*本文图片由颉腾文化提供
2024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去年你挣了多少钱?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