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拯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但术后管理才是长期健康的关键——尤其是抗血小板治疗,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最新发布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全球最新研究,对抗血小板方案做出重要调整,核心在于更精准地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
一、为什么支架术后必须“双抗治疗”?
“双抗治疗”即同时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通常为阿司匹林 + 一种P2Y12抑制剂,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目的是防止支架内形成致命血栓。
支架植入后需数月时间才能被血管内皮完全覆盖。在此期间,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可能引发突发心梗甚至猝死。因此,双抗治疗是术后不可替代的“生命防线”。
二、2025指南相关更新
1. “分层治疗”与“降阶策略”相结合
![]()
图片来源:严道医声网
2. 支架技术进步为抗栓“减负”提供基础
新一代药物支架通过加速血管内皮愈合,显著降低血栓风险。例如赛诺医疗的HT-DES支架采用三大创新设计:
①超薄支架梁(80μm):利于内皮细胞攀爬,降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促进内皮快速覆盖;
②eG™底部涂层:具备比裸支架更好的生物学愈合环境增强支架贴壁性,减少血流紊乱和炎症反应;
③PLAG完全可降解载药层:针对平滑肌增生的精准释放抑制,仅在28天内实现对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的抑制,避免长期炎症风险。
这些特性使HT-DES支架能加速内皮功能性愈合,为高出血风险患者缩短双抗时间提供技术支持。
三、患者必知的用药安全原则
- 严格遵医嘱,绝不擅自停药:漏服是支架血栓的主因之一,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完成疗程。
- 警惕出血信号:牙龈出血、黑便、皮下瘀斑需立即就医。长期用药者建议每3个月查血常规。
- 手术前必告知用药史:拔牙、胃肠镜等操作前,需告知医生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四、澄清常见误区
- “查血小板功能可预防血栓?”除非既往有血栓史或高危病变(如左主干支架),否则不推荐常规检测
- “越新的药越好?”替格瑞洛抗栓更强但出血风险高,氯吡格雷更温和,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
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已进入精准个体化时代:既非“越长越好”,也非“越强越好”。2025指南通过分层治疗与降阶策略,力求在“防血栓”和“防出血”间取得最佳平衡。而支架技术的革新(如HT-DES愈合导向设计),通过解决传统支架在促进血管修复过程中的不足,促进PCI术后内皮功能性愈合,降低了对长期强效抗血小板的依赖,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优化治疗的可能,带来更优的长期预后。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诊,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