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纳福#端午近了,街上的小贩便摆出些绿油油的物事来。先是菖蒲,后是艾草,横七竖八地插在竹筒里,倒也显出几分生气。人们走过,总要驻足,掏几个铜板买上一把,说是可以"纳福"。
![]()
我向来不信这些,但今年却鬼使神差地也买了一束。那卖菖蒲的是个瘦长汉子,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眼睛却极有神,看人时仿佛要将人钉在地上。他接过钱,忽然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黄牙。
"先生也信这个?"
我摇头,只道是买回去插瓶。
"嘿,"他搓了搓手,"这菖蒲可不止好看。挂在门上,能驱五毒;放在枕边,可避噩梦;煮水喝下,还能治头疼脑热哩。"
我敷衍着点头,正要走开,却听他压低声音道:"其实啊,端午纳福,纳的是人心里的鬼。"
这话倒让我一怔,回头看他时,他已低头整理那些菖蒲去了,仿佛方才的话并非出自他口。
回家路上,我琢磨着那卖菖蒲人的话。端午的起源,本是为纪念一个投江的诗人,后来却演变成了驱邪避疫的节日。人们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无非是要将那无形的"邪祟"挡在门外。然而人心里的鬼,又岂是几把草药能够驱除的?
到家后,我将菖蒲随手插在门边。妻子见了,竟显出几分喜色。
"今年倒知道买这个了。"她说着,又取出一个红布缝的小袋子,里面鼓鼓囊囊不知装了何物。"香囊也备好了,明日给孩子戴上。"
我瞥了一眼,那香囊针脚歪斜,显然是她的手艺。自打孩子出生后,她便格外在意这些习俗,仿佛少做一样,灾祸便会从天而降。
次日清晨,天还未大亮,楼下就传来咚咚的声响。推窗一看,是几个孩子在"打午时水"。他们拿着小木棍,敲打着路边的积水,口中念念有词。据说这样能赶走水里的毒虫。
我忽然想起儿时,也曾这般认真地参与这些仪式。那时只道是游戏,如今想来,大人们何尝不是以同样的心态在"纳福"?明知未必有用,却偏要为之,不过是为求个心安。
早饭时,妻子给每人面前摆了一枚咸鸭蛋。蛋壳上用红色画了些歪歪扭扭的符号,据说是"五毒"的像。孩子好奇地要剥开,被她急忙制止。
"等正午再吃,阳气最盛的时候,才能把毒都压住。"
孩子撇撇嘴,显然不以为然。这代人对老一套的耐心,是越发地少了。
到了正午,街上的热闹更甚。小贩们叫卖着粽子,有豆沙的、腊肉的、蛋黄的,五花八门。一个挑担的老者停在门前,担子里是些草药,他自称能治百病。妻子唤他进来,买了几包说是能"避瘟"的药粉。
我细看那药粉,不过是些寻常的陈皮、甘草之类,却被冠以"端午神药"的名头。老者收了钱,神秘兮兮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瓶。
"这是真正的雄黄,掺在酒里喝下,保你一年不生病。"
妻子正要接,我拦住道:"雄黄有毒,不能乱吃。"
老者脸色一变,嘟囔着"不识货"便走了。妻子埋怨我多事,我却想起去年邻家小儿误食雄黄,上吐下泻的事来。人们为了"纳福",有时反倒招来祸患。
午后,我独自出门散步。路过河边时,见几个老人在投放粽子。这是本地的旧俗,说是给鱼吃的,鱼吃饱了就不会去吃那位投江诗人的身体。粽子扑通扑通落入水中,很快被水流卷走。我想,下游的鱼未必能吃到,倒是便宜了那些水鸟。
一个老人见我驻足,便招呼道:"后生,也来投一个?保平安的。"
我婉拒了。他又道:"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信这些了。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宁可信其有啊。"
我点头称是,心里却不以为然。这些仪式年复一年地进行着,人们到底是在纪念诗人,还是在安慰自己?那沉江的魂魄,当真需要这些形式上的祭奠吗?
回家时,见门上挂的菖蒲已经蔫了。妻子说要换上新的,我道不必。她诧异地看我一眼,没再坚持。
夜里,孩子突然发起高烧。妻子慌了神,翻出白天买的"避瘟药"要给孩子服下。我拦住她,冒雨去请了医生来。医生诊过后,说是寻常感冒,开了些西药。
孩子服药后睡了,妻子却坐在床边抹泪。
"要是白天投了粽子就好了......"
我无言以对。人心里的鬼,果然不是几把菖蒲能够驱走的。我们怕病怕灾,怕那不可知的命运,于是创造出种种仪式来与之对抗。明知无用,却偏要为之,这便是"纳福"的真意罢。
次日清晨,孩子的烧退了。妻子高兴地去厨房煮粥,我则取下门上枯萎的菖蒲。阳光照进来,屋里亮堂堂的,仿佛昨夜的慌乱只是一场梦。
端午过了,人们又回归日常。那些菖蒲、香囊、雄黄酒,不过是一年一度的自我安慰。真正的"福",从来不是靠"纳"得来的。
我将枯菖蒲扔进垃圾桶时,忽然想起那卖菖蒲人的话——
"端午纳福,纳的是人心里的鬼。"
诚哉斯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