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渡口,总是人来人往。我们站在青春的岸边,看着远方的彼岸,那里有无数模糊而诱人的轮廓。我们以为上了大学,便坐上了一艘直抵梦想的巨轮,却常常在航行中发觉,这艘船或许只是个漂浮的码头,而真正的渡河,需要我们各自寻找舟楫。
大学,无疑是一场盛大的“看见”。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认知的许多扇门。我们第一次系统地接触人类文明的结晶,从古老的哲学思辨到前沿的科学探索;我们第一次如此密集地与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观念的人相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看见”,让我们惊叹于世界的广阔与复杂,也让我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天外有天”。原来,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见解,不过是井底之蛙的呱噪;原来,那些遥不可及的星辰,真的有人正努力去触碰。这种认知的颠覆,既是惊喜,也常常伴随着一种失重的迷茫:看到了那么多,却不知何去何从。
然而,大学这扇“看见”之窗,似乎并未附赠“如何抵达”的地图。它慷慨地提供了知识的素材,却吝啬于告诉我们如何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知识,如同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美丽而零散;能力,才是能将这些贝壳打磨、镶嵌,最终制成精美饰品的技艺。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技艺”,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反复的试错。我们可能在实验室里为一组数据绞尽脑汁,可能在社团活动中为一次协调而碰壁,可能在深夜的图书馆里为一个观点反复推敲。这些看似笨拙、甚至痛苦的摸索,正是将冰冷的知识熔铸成自身血肉的过程。机遇如同天上的流星,可遇而不可求;个人的资质,则是我们内在的罗盘与风帆。没有持续的打磨,再好的材质也难成大器;没有对方向的感知,再强的风帆也可能偏离航向。
站在大学的渡口,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令人扼腕的景象。有人捧着烫金的文凭,内心却空空如也,那文凭更像一张门票的存根,证明来过,却并未真正融入这场知识的盛宴,他们有“文凭”却无“文化”的浸润。有人满腹经纶,能引经据典,却在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他们的思想如同空中楼阁,缺乏落地的“思路”。更有人怀揣着炽热的理想,却在现实的寒风面前畏缩不前,理想的火花尚未燃起便已熄灭,只因缺少那份付诸实践的“胆量”。大学提供了舞台,却无法替我们扮演每一个角色;它播下了种子,却无法代替我们经历风雨。
所以,我们越来越明白,大学给予的,更多是“见识”而非“阶层跃迁”的保证。它像一个开阔的观景台,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远的地平线,但如何从观景台走向地平线上的那座山,如何在那片更广阔的土地上扎根、生长,这并非大学课程表上可以安排的内容。阶层壁垒的存在,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固,它由资源、人脉、视野、甚至运气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大学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些撬动壁垒的工具和思路,但真正的跨越,往往需要我们走出校园,在社会这个更大的熔炉里,用汗水、智慧甚至泪水去一点点熔炼。
那么,既然大学不是终点,不是“通天路”本身,它仅仅是“渡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句“通天路就在脚下,怎么选才是关键”里。关键在于选择。选择在看见更广阔世界后,是沉溺于比较的烦恼,还是专注于自我成长的笃定;选择在知识的海洋里,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探索,将之化为己用;选择在迷茫与诱惑面前,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内心的罗盘。
知道的太多,会为选择而烦恼;什么都不知道,会为未知而烦恼。烦恼的根源,不在于知与不知,而在于我们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大学时光,正是我们开始学习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宝贵时期。它让我们有机会在相对单纯的环境里,尝试不同的“舟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是沉稳的木舟,还是轻快的皮划艇,抑或是需要自己动手打造的独木舟。
时光的渡口终将过去,我们总要扬帆起航。大学给予我们的,不应仅仅是模糊的远方,更应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勇敢前行的底气。真正的“通天路”,不在他处,就在我们每一次深思熟虑后的选择里,在我们每一次跌倒后重新站起的坚持里,在我们用所学知识、所历磨砺、所遇机遇,亲手打造的、那艘属于自己的“舟楫”里。前路漫漫,但只要舟楫在手,自渡的勇气在心,又何惧烟波浩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