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穉登(1535—1612),字伯谷,号玉遮山人,江苏江阴人,晚明重要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文徵明接班人”却又能自成一格。其书法兼擅诸体,尤以行书、隶书著称,艺术成就与交游鉴藏活动对明代中后期文人圈影响深远。
幼年天赋异禀,“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名满吴会”,后师从文徵明,并上追宋元名家(苏轼、黄庭坚)及晋唐传统(尤重“二王”)。 晚年声名鼎盛,主吴中文坛,诗风近“公安派”,兼精书画鉴藏,如董其昌曾临摹其收藏的《潭帖》残本。 多艺兼通 诗文、书法、鉴藏并重,著有《王百谷集》等,诗作纤秀才情受时人推崇。
他的作品中融合晋唐与宋元,率性洒脱。以文徵明为基,兼学黄庭坚纵横笔势与王羲之《兰亭序》飘逸,形成“瘦硬清隽、脱略凡俗”之风。他擅长中锋运笔,线条“瘦硬而骨肉匀停”,方圆结合,如《行书轴》结体疏朗、章法疏密有致。 强调气势统辖形式,单字缭绕曲折(如《兰亭序》行书“字如跳动”),整体和谐而具视觉冲击力。
袁中道称其行书“不在隶书之下”,兼具黄庭坚的纵横与二王的典雅。遒古雄迈,篆意浓厚 虽传世较少,但明人评其“隶书遒古,大胜真草”,晚年作品(如《群贤雅集》题跋)用笔厚重,融入篆籀笔意,线条柔劲而张力十足。兼精篆、楷、草,临摹各家而融会己意,形成“瘦硬清隽”的总体风格。 突破文徵明范式,小楷“温润秀逸”,行草“具兰亭笔”。
明代“扫地僧”,虽被后世忽视,但当时“书法在明朝首屈一指”,尤以隶书、行书成就为最。 上承文徵明帖学正统,下启晚明个性化书风,在“二王”传统中融入宋元意趣,成为明代书法转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核实过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