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首款AI眼镜在6月26日晚间揭开面纱时,这场持续半年的智能终端赛道角逐已进入白热化。据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来Meta、华为、百度、雷鸟创新等近20家品牌密集发布AI眼镜新品,市面上产品型号已突破50款。京东"618"数据显示,AI眼镜成交量同比激增7倍,其市场爆发力堪比智能手机早期的增长曲线。
科技巨头的布局更显激进:字节跳动自研产品进入倒计时,苹果Vision Products Group秘密研发智能眼镜,三星在Galaxy生态架构中明确纳入"眼镜品类",OPPO、vivo等厂商也通过专利布局与概念产品提前卡位。业内预测,随着更多玩家入局,"百镜大战"的产品数量年内或突破百款,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受瞩目的终端战场。
![]()
一
技术突破与市场刚需:双轮驱动下的产业质变
AI眼镜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技术成熟度与用户需求共振的必然结果。
01技术突破驱动产品质变:从能用走向好用
生成式AI大模型的突破让终端具备了实时语音交互、跨语言翻译等能力——如亮亮视野Leion Hey2的AR导航与悬浮字幕翻译,已实现"动口即达"的自然交互;而光波导显示、Micro LED微屏、低功耗芯片等硬件革新,则打破了传统AR眼镜"笨重、续航短"的瓶颈。雷鸟创新CEO李宏伟指出:"核心技术已跨越PMF验证阶段,产品从'能用'走向'好用'。"
NO.1核心技术成熟度跃升
雷鸟创新创始人李宏伟指出,AI大模型、微显示光学、空间计算等技术已跨越产品市场契合度(PMF)验证阶段,AI眼镜从“实验品”转向“实用工具”。
中国信通院陈曦强调,生成式AI(如ChatGPT)的突破加速语音交互、实时翻译能力向终端迁移,而光波导、Micro LED微显示、低功耗芯片等硬件革新则打破了传统AR眼镜“笨重、续航短”的瓶颈,推动产品从“能用”走向“好用”。XREAL创始人徐驰进一步提出分级概念,将2025年定义为“L2级AI眼镜元年”,并预测L4级高阶产品将在2027年迎来赛点,凸显技术迭代的阶段性特征。
NO.2 交互方式的革命性升级
内普遍认为,AI眼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然交互升维——通过语音、手势、眼动追踪甚至神经腕带等多模态输入,实现“抬眼即见、动口即达”的无感交互。Meta CEO扎克伯格提出“无屏幕化智能生活”愿景,其Orion原型机已能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自研大模型LLAMA 3.2实时解析环境并主动提供服务(如生成菜谱、导航等),目标是让手机“退居二线”。亮亮视野COO娄身强则认为,一旦技术成熟,AI眼镜将承载通讯、导航、娱乐等全场景功能,用户将逐步从手机向眼镜迁移。
02市场爆发与产业格局:百镜大战与千亿级蓝海
NO.1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短期爆发:维深信息预测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将突破550万台,同比增长135%;IDC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53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45%。
长期潜力:扎克伯格预言AI眼镜将成为“下一代智能手机”,潜在用户规模或突破10亿量级;李宏伟指出,若全球数十亿眼镜佩戴者中有一半转向智能产品,其市场规模将直逼智能手机。
场景分化:IDC预测,2030年AI眼镜在医疗、教育等B端市场的渗透率将超过30%,而消费端则以娱乐社交、工作生活服务为核心场景。
NO.2 竞争格局与策略分化
高端技术派:以Meta、谷歌为代表的企业倾向于突破技术极限,推出融合AR显示与AI交互的高端产品(如Meta代号“Hypernova”的新品预计售价超万元),主要面向专业场景与科技发烧友。
性价比普惠派:小米、闪极等品牌以“千元级实用主义”切入大众市场,聚焦音频增强、智能翻译、快捷拍摄等高频功能。京东“618”数据显示,2000元以下的音频拍摄类眼镜占据销量主流。
生态构建者:华为、苹果等科技巨头依托自有生态(如HarmonyOS、iOS)打造闭环体验,而Rokid、雷鸟等新锐企业则通过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试图复制“App Store”式繁荣。
NO.3 产业链重构与国产突围
国产供应链正加速破局:蓝思科技通过纳米微晶玻璃将光波导透光率提升至95%并压缩成本;
水晶光电、苏大维格切入Meta供应链;
视涯科技、京东方等企业的硅基OLED产线陆续量产,推动高性能产品价格未来3年有望“腰斩”。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亦通过定制化产品(如工业防爆AR眼镜)布局B端市场,加速行业成熟。
03生态挑战与破局路径:从工具到入口的跃迁
NO.1生态匮乏与开发者赋能
当前AI眼镜功能以厂商预置为主,第三方应用稀缺。陈曦强调,需培育如App Store般的开发者生态,催生刚需场景(如AR导航、会议协作、健康监测)。
扎克伯格提出“情境感知AI”概念,通过大模型与传感器的深度融合,让眼镜主动提供服务(如识别食物热量、翻译菜单),从而构建差异化生态壁垒。
NO.2 用户习惯与成本门槛
习惯迁移:消费者已习惯低头用手机交互,转向抬头用眼镜需适应期。业内建议从高频场景(如通勤导航、会议字幕)切入,逐步培养使用习惯。
成本下降曲线:光学模组、硅基OLED等核心部件占整机成本超70%,导致高性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但随着国产供应链成熟与规模效应释放,高端产品价格有望在3年内下降50%,推动大众市场渗透。
NO.3 标准制定与行业洗牌
中国信通院已发布AI眼镜评价指标并启动专项测试,旨在规范市场并推动行业洗牌。
IDC中国终端系统研究总监潘雪菲认为,未来AI眼镜将整合多元化可穿戴设备形态(如通过智能戒指控制导航、音乐),并探索眼动追踪、神经交互等前沿技术,推动交互方式标准化。
04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从消费级到全领域渗透
NO.1消费端场景革新
娱乐社交:年轻用户青睐解放双手的拍摄功能,用于Vlog、直播或旅行记录;AI+AR眼镜可提供300英寸虚拟屏,为游戏、社交创造沉浸空间(如Rokid AR Spatial)。
生活服务:跨语言翻译、实时导航、信息助手等功能逐步融入日常。小米AI眼镜的声控支付、亮亮视野的悬浮字幕翻译已验证此类场景的可行性。
NO.2 工业与B端规模化落地
Rokid的X-Craft防爆AR眼镜已在核电站等工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中国移动计划2025年推出十余款工业AI眼镜产品,覆盖智能制造、能源、医疗等场景。IDC预测,2030年B端市场渗透率将超30%,成为产业增长新引擎。
NO.3 健康与特殊群体关怀
中国电信推出搭载星辰大模型的AI眼镜,支持视障人士导航和健康监测;AI眼镜还可通过传感器实现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监测,向医疗健康领域延伸。
05长期趋势与终极形态:从终端到人体增强器官
NO.1硬件极致轻量化与续航突破
当前多数产品续航仅1-2小时,亮亮视野通过低功耗芯片与电池盒设计将时长延长至8小时,创维则以30分钟快充实现24小时续航。业内期待固态电池、仿生散热材料等新技术突破,推动设备重量降至50克以下,续航对标智能手机。
NO.2 元宇宙入口与脑机接口融合
扎克伯格将AI眼镜视为元宇宙的核心交互终端,通过全息显示与神经腕带技术实现虚实融合。更长远来看,AI眼镜可能进化为“人体增强器官”,直接与视觉神经交互,实现“所见即所得”的认知革命。
NO.3 产业链协同与全球化竞争
从光学模组、显示面板到AI芯片,全球产业链正加速整合。Meta、苹果等巨头依托技术优势主导高端市场,而中国企业凭借成本控制与供应链韧性在中低端市场崛起,形成“双轨并行”格局。未来,生态兼容性(如跨平台交互、多设备联动)将成为全球化竞争的关键。
二
高端与性价比博弈:不同赛道的市场策略分化
在这场千亿级市场的争夺战中,厂商正走出两条泾渭分明的路径:
以Meta、华为为代表的"技术派"主打高端路线,其产品搭载硅基OLED显示、专用AI芯片,具备空间计算能力,但万元级定价(如Meta代号"Hypernova"的新品预计售价超万元)使其主要面向企业级用户与科技发烧友。
而小米、闪极等品牌则以"千元级实用主义"切入大众市场,聚焦音频增强、快捷拍摄、智能翻译等高频功能——京东数据显示,2000元以下的AI眼镜占据"618"销量主流。
这种分化本质是对市场阶段的不同判断。IDC分析师郭天翔指出:"低价产品是培育用户的过渡形态,长期看,融合AI与AR的高端产品才是未来趋势。"洛图科技则认为,音频拍摄类眼镜可能成为用户向全功能AR眼镜过渡的"敲门砖"。
三
从工具到入口:AI眼镜的突围之路与现实挑战
尽管被视为"下一代交互入口",AI眼镜要复制智能手机的生态统治力,仍需跨越多重门槛:
01技术瓶颈
续航不足仍是最大痛点,多数产品真实续航仅1-2小时,即便通过电池盒设计延长至8小时(如亮亮视野),仍难敌智能手机。此外,光学显示在强光下的清晰度、视场角限制及设备轻量化问题,仍需突破。
02生态匮乏
当前AI眼镜功能以厂商预置为主,第三方应用稀缺。中国信通院陈曦强调:"需培育如App Store般的开发者生态,才能催生刚需场景。"
03成本高企
光学模组、硅基OLED等核心部件占整机成本70%以上,导致高性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但国产供应链正加速破局:蓝思科技将光波导透光率提升至95%并压缩成本,水晶光电、视涯科技等企业的技术突破,有望推动未来3年高端产品价格"腰斩"。
四
国产供应链破局:迎接AI眼镜的"iPhone时刻"
值得期待的是,中国产业链正成为破局关键。从光学模组到显示面板,从芯片设计到整机制造,本土企业已形成完整配套能力:苏大维格切入Meta供应链,京东方等企业的硅基OLED产线陆续量产,蓝思科技与灵伴科技合作的Rokid Glasses即将交付。
当技术突破(如长续航、轻量化、高分辨率显示)与价格临界点(主流产品下探至2000-3000元)相遇时,AI眼镜将迎来“iPhone时刻”——即用户渗透率与生态繁荣度的指数级跃升。扎克伯格预言这一时刻将在未来十年内到来,而国产供应链的成熟与市场教育的深化,正为这场变革铺设基石。正如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会长韩举科所言,AI眼镜已被视为继电视、手机后的“第三代计算平台入口”,其发展不仅关乎硬件迭代,更是人机交互范式与数字生活方式的全面重构。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我司推广的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