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所有中小学将迎来一场教育革新——人工智能课程正式纳入必修课程体系。根据北京市教委最新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全市中小学生每学年将接受不少于8课时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在科技素养培养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这份历时两年研制的课程纲要,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能力-责任"三位一体的教育框架。在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维度,课程将引导学生理解AI技术原理,培养计算思维和算法意识;在应用与创新层面,设置了从基础操作到项目开发的渐进式实践内容;最具特色的是伦理与社会责任模块,通过案例研讨帮助学生建立技术伦理观。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透露,这种设计借鉴了芬兰、新加坡等国的经验,但更注重与中国学生认知特点的结合。
针对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课程设置了差异化目标。小学阶段以"感知AI"为核心,学生将通过编程机器人、体验智能家居等趣味活动,建立对AI的直观认识。朝阳区某试点小学展示的课程案例显示,三年级学生通过给智能音箱设计指令,不仅理解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还自发讨论了"AI会不会说谎"等伦理问题。
初中课程则转向"理解AI",学生将接触机器学习基础概念。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发的"AI侦探社"项目,让学生通过分析校园垃圾分类数据,亲手训练简易预测模型。这种项目式学习不仅培养了数据思维,更让学生体会到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高中阶段突出"创造AI",海淀区多所示范校已试点开设AI创新实验室。人大附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发的"校园安全行为识别系统",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危险动作,该项目已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课程纲要特别强调,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用AI解决真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
为确保课程质量,北京市建立了"1+4+N"资源支撑体系:市级教研部门提供统一课程标准,四家高校AI实验室负责教师培训,多家科技企业捐赠教学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特别设计了无编程的AI体验工具,让硬件条件有限的学校也能开展教学。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批2000名种子教师已完成培训,秋季开学前将实现"校校有AI师资"。
新政公布后引发广泛讨论。部分家长在社交媒体表达对"增加学业负担"的忧虑,教育专家则建议应注重实践而非应试。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李明指出:"AI教育的关键是培养思维方式,不宜采用纸笔考试评价。"对此,课程纲要明确要求采用作品展示、项目答辩等过程性评价方式。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团队的研究表明,早期AI教育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课程实施,北京将建立中小学生AI素养评估体系,并计划2026年推出AI教育云平台。这项改革不仅关乎技术普及,更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探索。正如纲要开篇所述:"在智能时代,每个孩子都应当具备与机器协作创新的能力。"
这场覆盖全市2000余所中小学、涉及160万学生的教育实验,其意义远超课程本身。它预示着中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为未来人才培养铺设新的轨道。在AI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今天,北京的这一举措或许将成为中国教育应对科技革命的一个历史性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