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NEWS NEWS NEWS NEWS NEWS
文娱快讯
NEWS NEWS NEWS NEWS NEWS
玩具,珍藏一段美好的时光,启迪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承载一篇人生的华章。当我们打开博物馆的时光宝盒,观赏不同种类的玩具,穿越文化脉络与历史长河,永恒的童心童趣将重新绽放,我们将再次探寻到内心深处的人生意义。即日起至9月21日,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一起玩:藏在博物馆里的玩具”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二正式对观众开放。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广州迪士普音响博物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合作,展出童玩、童用藏品240余套。从音、形、窍、弈、娱不同角度呈现历史发展下多元的玩具风貌,它们跨越时空,唤醒观众童年记忆,共同讲述着关于人类启智之旅的奇妙故事。不仅具有着个体共鸣的丰富情感意蕴,更发掘出灵光乍现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此外,展览还策划一系列沉浸式、互动式展教融合活动。观众可以参与玩具创意工坊亲子体验活动,针对70、80、90后观众开设的三个专场旨在唤醒不同年龄观众的童年回忆。同时,展览文创产品兼具纪念价值和娱乐趣味,在满足观众消费需求上,并再度呈现了展览“玩具”主题。在文创美食方面,观众可以欣赏七巧板、棉花糖鸭子等创意造型的甜品以及体现展览稚趣风格的饮品,让观众珍藏这份独属童年的文化记忆。
清孔雀蓝釉鱼化龙口哨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茄子釉鱼化龙口哨
广东省博物馆藏
哨在人类文明的童年便已经被创造出来,在很多古老的文明中,都能发现它小巧、不惹眼的身影。古人曾在狩猎中用它模仿鸟、鹿等动物的叫声,或在游牧时召唤牛、羊。在闲暇时,口哨变身或发展为乐器,在旷野中发出呼啸。哨的材质多样,泥、陶、铜、竹、木、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哨子已经告别了捕猎、召唤、祭祀、辟邪等用途,造型样式五花八门、天马行空。在今天的民俗庙会上,我们仍然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民间百姓称它们为“泥叫叫”“叫叫”“娃娃哨”等,作为玩具售卖。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里有:“鱼满三百六十年,则为蛟龙,引飞去水。”百姓历来喜用物象寄托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期许。鱼化龙的民俗形像,饱含民间向善进取,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的文化智慧和理想。这两只小哨子,既有生动的童趣,也有美好的寓意,在孔雀蓝釉、茄子釉的釉料使用方面也非常出彩。
Ami Rivenc Geneve牌圆筒落地式八音盒
十九世纪末
广州迪士普音响博物馆藏
音乐盒,也叫八音盒,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款瑞士风琴交响乐音乐盒,出自瑞士Karrer大师之手。落地式八音盒有着精美的影木木纹外壳,四周镶嵌细木,盖子镶嵌有好看的花鸟图案。内置的圆筒长41厘米,可演奏6支乐曲;此外内部还设置了1只皮鼓,6个音铃,1 只木鼓和5把音梳;音铃由6只飞鸟作为击打工具,左侧8齿的音梳用以拨动皮鼓,右侧14齿的音梳用以拨动音铃和木鼓,中间音梳为17齿的风琴音梳,另外38齿的音梳和44齿的音梳用以拨动圆简上的凸点。
白族布扎——茶马古道
现代
云南民族博物馆藏
在云南白族民间布艺玩具中,反映较多的另一题材是以“马”为主题的玩具。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的这套白族布扎——茶马古道,主要以反映“马帮文化”为代表的内容为主,长47厘米,宽15厘米,高20厘米。整套布扎主要由马帮队伍、茶马古道人物等或站立、或行走的马,马驮茶叶、盐、布料等造型,也有人骑马的造型,骑马人头戴帽子、手执马鞭、身挎包袱,正在行走中的造型组成,整套布扎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构成了一组独具民族特色的“马帮文化”场景图。白族民间艺人将“马帮文化”内容巧妙运用于一件件布艺玩具中,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有寓教于乐的文化功用,也让孩童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白族点水鸟玩具
现代
云南民族博物馆藏
白族点水鸟儿童木玩具,征集于云南鹤庆,长12厘米,宽11厘米,高13厘米,该玩具仿照自然界中点水雀的形态与动作,用小木头做成头、身、尾三段活动体,将竹片弯曲产生弹力,把雀身固定于竹片一端,拉动线即可弹出,点水雀作上下“点水”动作。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当地民间玩具艺人都会聚在“娃娃街”贩卖。深受孩童喜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