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赋能
海湾旅游区东依自贸区新片区,西联长三角,南临杭州湾,北枕黄浦江;区域总面积17.2平方公里,下辖一村五居;高校人才聚集,现有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海湾旅游区司法所在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和区司法局的指导下,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依托高校人才专业优势,创新打造“上美海湾·畅享法韵”区校联盟品牌。
靶向发力
法治领航谱新篇
1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围绕“两个更美,一个更强”工作目标,全力以赴推进“法治海旅”建设,创新实施十大项目2.0版,即普法客厅—法“旅”智之家、“综治微课堂”安全宣传、“法润社区”情景剧项目、“法治体验”模拟法庭计划、“法治讲堂”共建工程、“普灋一分钟”视频共创计划、法治创意工坊、“青春智囊团”人民建议征集计划、“法治先锋”实践育人平台、“家门口”的信访服务。
2
法治护航,人才保障
深入落实《海湾旅游区法治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中关于“加强队伍和人才保障”以及“加强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的要求,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哲法学院专家、司法所等部门的法治人才,加强对重点领域、重要事项、重大案件、热点问题的理论论证和实践调研。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专业精干、充满活力的法治人才队伍。
3
守正创新,法治为民
充分发挥司法所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打通法治建设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以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围绕“全季游”发展定位,在碧海金沙设置调解工作室,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并发挥所内公职律师作用,成功化解因台风引发的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十余家展览商的群体纠纷。
激发活力
法治赋能促发展
1
法治观察解难题
认真指导上师大哲法学院、华理法学院、综治中心建立基层“法治观察点”,选聘来自高校、机关的基层“法治观察员”,每季度召开法治观察会,围绕法治保障乡村振兴、涉外法治人才、“两人一户”工程等领域提出18篇有针对性的法治观察建议。《关于“杜绝非法捕捞 助力生态治理”法治观察建议》入围区级典型选树建议。
2
法治人才提素养
牵头实施《海湾旅游区关于进一步提升“两人一户”法治素养的实施方案》重大行政决策,确立双结对工作机制,聘任司法所、高校派出所、法庭等导师团成员21名。培育村(居)法治带头人12名、法律明白人32人、学法用法示范户6家,企业法治带头人1名、法律明白人5名,街区法治带头人2名、法律明白人2名。累计举办各级“两人一户”、人民调解员培训共计42次。
3
合同审查促合规
加强涉公单位(包括企业)民商事合同审核与管理,开展合同合法性审核12次,备案、审查共30余件,经过审查共提出了31处修改意见,在签订合同时得到了修改、完善和采纳。同时,强化民法典、合同法、统计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提升机关干部、集体企业、经济园区和村(居)委会相关负责人的法律素养。
多方协作
法治惠民暖人心
1
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与华理法学院合作成立“法润海旅”志愿服务队,引导大学生普法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与上师大哲法学院合作成立海旅“灋小宣”志愿服务队,联合制作《普灋一分钟》系列短视频,推荐《模拟法庭情景剧:晓燕维权路》参加区法治文艺原创作品大赛。推动大学生以挂职、兼职、顾问等形式深入村(居)、企业参与基层依法治理。
2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打造以二居委为代表的“无讼社区”。与柘林法庭联合主办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推进活动,居委干部、“两人一户”、居民代表畅谈法治感悟。深化“三所一庭”机制,2024年,累计调解矛盾纠纷51起,制作协议书26份。开展“一村一居一园区”工作,推进经济小区、阿莱德科技园、凯宝药业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
3
零距离学习法律知识
司法所联合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依托法治文化节、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时间节点,开展普法客厅—法“旅”智之家、法治讲堂、普法沙龙等各类活动50余场,受众5000余人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配合区法宣办完成民营企业“法治带头人”涉外法治建设宣传视频,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供稿:促进科、海湾旅游区司法所
审核:顾若尘、陈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