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刑法”之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部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基础性法律,与人民群众人身、财产权利和生产生活联系紧密。6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大修过后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2025年6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这部历经20年首次大修的法律,将于2026年元旦施行。从被打还手是否算互殴到小区遛狗不拴绳该如何处理,从高空抛物的追责到校园欺凌的治理,这部“小刑法”的重构将深度介入14亿人的日常生活。
新法首次在治安管理领域建立了完整的正当防卫制度体系,根据规定,公民面对不法侵害时有权采取必要防卫措施,符合条件的防卫行为免除治安处罚。
法律同时设置了三重保障:权利确认打破“谁受伤谁有理”的惯性思维;限度界定要求防卫措施与侵害程度相当;举证倒置要求公安机关主动调查取证而非让防卫者自证清白。
新法针对这一社会治理痛点作出重大调整,对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一年内二次违法即可依法执行拘留;14至16周岁及16至18周岁未成年人初次违法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同样适用拘留措施。
这一修订精准回应了社会对未成年人“一放了之”现象的忧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凝评价:“规定既延续了保护未成年人和人道主义的立法初衷,同时又留有余地,避免传递‘法不责幼’的错误信号。”
对那些未达处罚年龄的未成年人,法律并未放任不管。公安机关将依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采取相应矫治教育措施,构建“惩戒-矫治”闭环。
校园欺凌治理同样获得法律加持,新法要求公安机关对实施殴打、侮辱、恐吓等欺凌行为的学生依法处罚或采取矫治措施;学校未履行报告处置义务的,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关于宠物伤人,新法建立了从源头到后果的全链条治理机制:初次违规饲养烈性犬或遛狗不牵绳者将先予以警告;警告后拒不改正或导致动物伤人,处5日以下拘留或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面临5-10日行政拘留。
高空抛物、无人机“黑飞”、抢方向盘等新型社会风险在旧法框架下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新法以前瞻视野将这些行为明确纳入规制范畴:
即使没有造成实质损害的高空抛物行为,也将面临治安处罚,与刑法的高空抛物罪形成责任阶梯;针对无人机“黑飞”,新法明确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填补了民用航空法缺乏细化法则的空白;以抢夺方向盘等方式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行为被增列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考试作弊同样被纳入法律视野。新法将考试作弊、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组织领导传销、有损英雄烈士保护等行为增列为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并给予处罚。这些条款共同构成了一张针对21世纪新型社会风险的防护网。
新法在赋权公民的同时,对执法者设置了更严格的约束条件,“人民警察证”替代模糊的“执法证件”表述,成为警察依法履职的身份标识。
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建立,新法规定在执法办案场所询问查证、当场检查场所、一人执法等情形下必须全程录音录像。未按规定录音录像或资料损毁丢失的,相关证据不能作为处罚依据。
当2026年新年钟声敲响,新法实施的那一刻,法律将成为每个人手中的盾牌,守护着街头巷尾的安宁,也守护着我们共同珍视的尊严与正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