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30个人围在一个存钱罐周围。这个存钱罐被塞满了硬币,但没人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钱。现在,人们要开始竞拍这个存钱罐,每个人写下自己愿意出的价格,一轮一轮PK,最后出价最高的人可以拿下这个存钱罐。这个拍卖游戏,其实就非常形象地展现了风投的投资过程。我们都能看出,这个游戏里有两个关键决策点:要不要参与竞拍,以及出价多少。这跟风投面临的决策非常相似,他们也要先决定要不要投一个项目,再决定投多少钱。
我们先来看,要不要投。在这个问题上,时间是关键的挑战。如果你花太多时间思考,机会可能就被别人抢走了。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很普遍:比如,你看中一套房子,但觉得要再多看几套做对比;你相亲遇到一个心仪的对象,但想再多做些背景调查;你创业时发现一个市场机会,但觉得还需要做更多验证;而等你准备好时,这个机会可能已经被他人占领了。这些场景都很像存钱罐拍卖:机会是稍纵即逝的,过度谨慎反而可能错失良机。所以,速度变得至关重要。但这就带来一个困境:怎么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风投家们每天都在面对这个困境,而且规模要大得多。就像孙正义在2000年只用了6分钟就决定投资阿里巴巴,当时阿里巴巴连盈利模式都不清晰(《孙正义传:打造 300 年企业帝国的野心》);彼得·蒂尔见了扎克伯格两次就决定投资Facebook(《逆势者:彼得·蒂尔传》),等等。这些传奇投资,都是在信息极度有限的情况下快速做出的。而且,像这样的决定,他们可能一天之内要做出好几个。那么,他们是怎么敢下决定呢?是靠直觉赌博吗?
在斯坦福商学院组织的一个创意展销会上,学生们扮演风投的角色,要从五个真实的创业项目中选择一个进行投资。这些学生会做大量功课:研究商业计划书、财务预测、市场分析,甚至亲自试用产品,把所有项目都研究个透彻之后,再做出选择。那么,真实的风投家们是这样工作的吗?学生们震惊地发现,并不是这样:风投家们不会试图搜集和分析所有数据点,即使这些信息就摆在眼前。相反,他们会积极寻找可以拒绝这个项目的理由。这也叫“致命信号法”。打个比方,如果你决定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集中进行相亲,要见50个人,你会怎么筛选?当然不可能跟每个人都深入交往几个月才做决定。这时,你可以提前设置一些“快速淘汰标准”,也就是一些你自己无法接受的“雷点”。只要发现这些信号,就可以立即说“下一个”。风投看项目也是这样。在美国著名的创业真人秀《创智赢家》中,那些被称为“鲨鱼”的投资人会问一些看似随意的问题:你们的获客成本是多少?团队有没有相关经验?为什么是现在做这个项目?等等。表面上看很散乱,好像是在随口抛出问题,想到哪就问哪,但每个问题其实都在寻找可能的致命缺陷。一旦发现,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不投”。所以,虽然很多人都以为风投是在“广撒网”,争取押中下一个独角兽,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在做的是“广说不”。顶级的风投机构,平均要评估150个项目才会投资1个。换句话说,他们超过99%的时间都在说“不”。
一个典型风投决策过程,有点像一个“双层漏斗”:首先,他们用“致命信号法”快速筛掉九成的项目;然后,剩下的一成,进行深入尽职调查,再次筛掉九成。如果我们想要在平时的决策中运用“致命信号法”,这些信号怎么找?这本书里同样提到了“事前验尸法”,这也是风投家们经常在用的一个思维工具: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前,先假设这件事已经失败了,然后反向思考——它最可能是因为什么失败的?列举出3—5个,这些,就是你检验这件事的“致命信号”。
风投家们99%的时间都在说“不”,他们筛选项目的时候,最常想的并不是“我为什么想要它”,而是“我为什么不要它”。不过,说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既然风投这么强调说“不”,那么,很多传奇般的快速决策是怎么回事?几分钟就决定投资一笔巨款,这不就像是“一见钟情”吗?不要被这种“大手一挥”的表象蒙蔽了。其实,风投家们所有看似直觉的决策,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比如,当爱彼迎刚刚起步时,其他人还在研究它到底是怎么回事,红杉资本就闪电般地领投了60万美元。这看起来像是在冲动下赌注。但实际上,红杉资本合伙人格雷格·麦卡杜之前就深入研究过很多在线租赁网站,对整个度假租赁市场了如指掌。正是这份准备,让他能在其他投资人还在犹豫时,就认定爱彼迎“在做一些不同的事情”。这样“有预谋的一见钟情”,也经常在创业者中发生。比如,1979年,史蒂夫·乔布斯参观施乐实验室时,看到了他们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立刻兴奋得跳了起来,说:“这太棒了!这简直是革命性的!”他说自己在10分钟内就看到了个人电脑的未来。
这听起来也像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故事,对吧?但,为什么同样的技术,施乐的高管们整天面对着它,却看不到它的价值,反而是乔布斯一眼就看到了?因为乔布斯花了无数个日夜思考个人电脑的未来,这种长期的积累才让他能在关键时刻“一望便知”。而施乐的高管们,尽管坐拥顶级实验室,却因为没做过这种思考,而错过了改变历史的机会。
这是风投思维中很关键的一点:他们不是在赌未来,而是在捕捉他们深度研究过的趋势。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很多人认为风投家是“投机者”“快钱玩家”,但这本书里却偏偏有一章叫“着眼长期”。在那些最出色的风投家眼中,每个行业都存在具有颠覆性的长期趋势。而这些趋势最开始都很微弱,就像,你家附近的汽车修理店,现在看起来生意还不错,但长期来看,它会不会像那些街角旅行社或音像店一样消失?减肥这个需求永远存在,但如果出现了真正有效的减肥药,传统健身和饮食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对游戏体验的需求一直在,但是当游戏公司还在做精品化游戏时,风投已经在想,AI生成内容会不会改变整个游戏制作流程?所以,那些风投家“一见钟情”的故事,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期的思考终于在现实中看到了映射。
另外,风投不仅看趋势,还看人。书里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优秀的风投家就像赛马场上的老手,他们更关注骑师而不是马匹。因为在极度不确定的创业过程中,一个优秀的创始团队比一个完美的商业计划更重要。比如说,阿克塞尔创投投资一家叫“微瑕”的游戏公司,结果这家公司的第一款游戏《故障》彻底失败了。但是,当游戏公司创始人提出要把剩余资金退还给阿克塞尔时,他们却说:“不,我们相信你这个团队,继续尝试新的方向吧。”这个决定最终被证明是对的。这个团队后来创造了一款广受欢迎的办公协作工具Slack。所以,在风投眼中,“创业失败”和“创始人失败”是两回事。风投家们不仅是在押注一个项目,更是在押注一个能在不确定中不断进化的团队。所以,如果你问一个风投家,我该不该加入一家公司,他首先会提醒你去了解,你要加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