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周,一位肺癌康复三年的女士来复查,各项指标都很理想。她却有些忧虑地问我:“医生,我还能回到公司继续做项目经理吗?同事们会不会总把我当成需要特殊照顾的病人?”这样的担忧,在诊室里并不少见。当放疗、化疗等治疗阶段结束,身体逐渐康复,很多人的心理却可能还停留在“癌症患者”的角色里,担心回归正常生活会有障碍。
治疗完成,是回归生活的起点
医学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战胜疾病,重启人生旅程——无论是回归家庭、重返工作岗位,还是追寻个人爱好和梦想。如果康复后始终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需要被特殊保护,反而可能限制了生命的宽度和精彩。
走出常见认知的困扰
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认知上的困扰:
困扰一:“得过重病,必须长期休养”
事实:治疗后的康复期,在医生允许和指导下,适度的活动和重返工作,对身体和心理恢复都有积极意义。长期缺乏活动反而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医生常会鼓励康复者:“身体需要的是逐步恢复活力,不是被过度保护。”
困扰二:“康复者无法承受工作压力”
提醒:是否能够承受工作压力,关键在于个人的体能恢复状况和工作的性质,与是否患过癌症没有必然联系。就像所有人一样,康复者也应避免长期过度劳累。选择与自身恢复情况相匹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节奏,就是回归常态生活的一部分。
困扰三:“总担心复发,不敢享受当下”
理解:对未来的担忧是人之常情,但过度担忧复发而影响当下的生活质量,令人惋惜。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健康人群亦然。定期复查是科学管理健康风险的方式,其意义在于主动监测,而非让恐惧主导生活。享受康复后的每一天,同样重要。
助力回归常态生活的建议
1.调整心态,拥抱多元身份: 康复只是您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您首先是自己,是父母、子女、同事、朋友,拥有丰富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角色。当您自然地融入生活,周围的人也会以平常心相待。
2.重返工作,寻求动态平衡: 工作并非禁区。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3.体力要求高的工作,可考虑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岗位或职责。
4.脑力工作者,注意避免持续高压和突击加班。
5.所有康复者,工作中适时休息比透支精力更重要。关键在于找到工作与休息的平衡点。
6.视复查为健康管理常态: 定期复查是康复期必要的健康管理措施,就像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一样。现代人普遍重视年度体检,康复者的随访只是频率稍高一些,无需赋予其额外的特殊含义或负担。
重建生活,书写新篇章
我常与康复者分享一些积极的故事:有康复后踏上戈壁徒步的,有重返大学讲台的,也有开启自己小事业的。他们的共同点是:让癌症的经历成为人生故事中的一页,而非定义整个人生的标签。
肿瘤科雷主任提醒:
当治疗结束,拔掉输液针的那一刻,不仅意味着身体从疾病中康复,更开启了回归常态生活的大门。医学帮助清除了身体的疾病,而心理上告别“特殊病人”的心态,拥抱“康复者”的身份,则是迈向新生活的关键一步。康复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您值得拥有充实、精彩的生活,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