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七望是隋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七大世家大族统称,包括五个姓氏(李、崔、卢、郑、王)下的七个郡望分支。
其形成源于汉魏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成为社会地位超越皇族的贵族集团。
一、五姓七望的组成
“五姓”指李、崔、卢、郑、王五大姓氏,“七望”则对应七个郡望(地域性豪门):
1、李氏:分陇西李氏(今甘肃陇西)、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
2、崔氏:分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
3、卢氏:范阳卢氏(今河北涿州)
4、郑氏:荥阳郑氏(今河南荥阳)
5、王氏:太原王氏(今山西太原)
五姓七望家族简表
![]()
二、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
1、起源与形成(汉魏-南北朝)
这些家族多源于周代诸侯后裔(如崔氏为姜子牙后代,郑氏为郑国公族)。
东汉至魏晋时期,通过儒学传承和垄断官僚体系(如九品中正制)积累政治资本。例如:
范阳卢氏始祖卢植为东汉大儒,后代累世高官。
北魏孝文帝定“四姓高门”(崔、卢、郑、王),确立其社会顶级地位。
2、鼎盛时期(隋唐)
政治垄断:唐代崔氏出29位宰相,荥阳郑氏出11位,陇西李氏出10位,形成“朝堂半出五姓”的局面。
社会威望:民间谚语“娶妻当娶五姓女”反映其地位高于皇室。唐宰相薛元超曾叹:“此生所憾者,未能娶五姓女!”。
封闭通婚:为保持血统“纯净”,仅在七族内部联姻,甚至抗拒与皇室结亲。
三、各大家族的详情与特点
1、李氏
陇西李氏:奉老子李耳为远祖,秦将李信、汉将李广属此支。李唐皇室自称出于此,但被质疑攀附。
赵郡李氏:战国名将李牧后裔,唐代“李党”领袖李德裕为代表,以经学传家。
2、崔氏
博陵崔氏:北魏时门第低于清河崔氏,但唐代成“士族之冠”,唐初《氏族志》列其为第一等。
清河崔氏:北魏时位列“四姓”之首,唐代衍生10房分支,科举进士辈出。
3、范阳卢氏
以儒学立族,卢植奠定基业。北朝时与皇室通婚频繁,但唐代拒绝与李唐联姻,保持独立性。
4、荥阳郑氏
源出周代郑国,东汉末发展为高门。唐末因黄巢起义遭受重创,逐渐衰落。
5、太原王氏
东汉王允诛董卓后家族显赫,唐代孕育王勃、王维等文豪。“天下王氏出太原”之说始于北魏。
四、与皇权的博弈与衰落
1、皇室的打压
唐太宗命修《氏族志》,试图将皇族列为第一等,但初稿仍将博陵崔氏排首位,引发震怒。
唐高宗禁令七族内部通婚,却反使其声望更高,禁令形同虚设。
2、科举制的冲击
武则天推广科举,寒门子弟入仕,削弱士族对官场的垄断。
但五姓凭借教育优势仍主导科考,中晚唐宰相多出其门。
3、彻底覆灭(唐末)
黄巢起义横扫中原,“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士族遭物理清洗。
朱温诛杀最后一位五姓宰相崔胤(清河崔氏),标志士族时代终结。
五、历史意义
五姓七望代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世袭贵族体系,其兴衰映射门阀政治与皇权集权的冲突。
他们虽垄断资源,但也传承学术(如卢氏儒学、王氏文学),影响唐宋文化演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