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冬,北京,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停下脚步,面前是个穿着破棉袄的少年,手里握着笔,蹲在街边写春联。
这个老人叫翁同龢,曾辅佐两代皇帝,是帝师,是清流领袖。少年叫刘春霖,是一个“贱籍”出身的穷孩子,没人记得他,那一刻之前。
街头偶遇:才华与命运的交汇
翁同龢出宫办事,路过南城菜市口,他喜欢慢走,习惯看地摊,尤其是写字的。
那天风大,纸张被压在砖头下,少年瘦得骨头突出,袖子破了,左脚踝还缠着布条。
他没叫卖,只专心写字,写的是春联,三寸小楷,行笔细腻,收笔如钩。
翁站住,他蹲下,捡起一张字看了看没说话,少年察觉有点慌,抬头眼神清亮。
翁问:“这字是你写的?”
少年点头,“是。”
“哪儿学的?”
“没人教,临帖,白天抄,晚上练。”他低头,声音不大。
翁沉默了几秒,说:“此子异日必能大魁天下。”
这话没人听见,少年也不懂“大魁天下”什么意思,他只顾收纸,怕风吹跑了。
他不知道的是,那一眼,改了他命。
刘春霖出身卑微,他父亲是衙役,母亲是府上仆妇,两人从皂隶起家,勉强维持生活。
清朝的身份制度严苛,贱籍无法参加科考,就算有才,也没有资格。
考秀才,需要廪生担保。
他去找同乡,没人愿意出面,廪生胡光签,读书不多,常靠刘春霖抄书换饭吃,可当他听说刘春霖想报考,冷笑:“你一个衙役子,想考秀才?做梦。”
还联合几名本地士子,向县衙举报,说他身份有诈。
刘春霖无路可走,只能去县试门外看榜,榜上没有他的名字,他跪在地上,身边人走来走去,他不动。
有位老人来找他,姓解,是个七旬老廪生,旧时读书人,家道中落,靠教蒙童为生。
他拍了拍刘春霖的肩:“我给你担保。”
没人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只是摇头:“我见过太多空口读书的,像你这样写字的人,不该被埋在地摊下。”
解老先生亲自到县衙作证,三天后,刘春霖拿到了准考证。
1887年,他考中秀才。
寒窗苦读:从秀才到举人的逆袭
秀才之后,没退路了。
刘春霖被推荐到保定莲池书院,书院分三等学生,秀才出身的,被安排住最差的屋子,冬天没炭,屋里结霜,他起得最早,抄帖三个时辰再读书。
有一天,书院院长吴汝纶偶然翻到他写的《岳阳楼记》,小楷工整,间架合理,尾部题了四字:“字如其人。”
吴问门房:“谁写的?”
门房回:“刘春霖,一个河北来的穷秀才。”
吴没说话,把纸收进袖口,从那天起,他每天让刘春霖去抄经,别人觉得是惩罚,刘春霖却高兴,他知道,吴是在教他。
1897年,刘春霖考拔贡,保定士子不少人不服,他没有背景,没有钱,只靠字和文。
贡院试题是《贞观政要》,三日夜不出堂。他在卷末写了一段评语,批李世民用人之道“尚贤而遗亲,守法而慎刑”,落笔干脆,监试官对那段评语念了三遍。
他中选了,1902年,他进京参加乡试。
京师考试最难,十万人争三百人。出题苛刻,字迹模糊、卷面污渍、格式错一字都可能落榜。
考前三天,他断炊,住在城东破庙,靠抄碑换饭,他用的是半截狼毫,自己磨墨,自己裱纸。
开考那日,京师下雨,进考棚要跪进泥地,有人叫苦连天,他不说话脱了鞋,抱着卷子坐在角落。
他写的是《礼记·大学章句》,头一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他写了整整四千字,小楷,一笔未错。
放榜那天,他站在榜前看了十分钟,才看见名字,那行太高,他看不清,旁人说:“刘春霖,北直隶肃宁人,排第七十四。”
院中士子开始传他写字像钟繇,文似归有光,吴汝纶特意送他一套《张猛龙碑》。他说:“你若得中,会试能进三甲。”
可他始终知道,身份是一道坎,他是寒门,不是士族。
朝中不少官员已经开始议论:一个皂隶子,是否适合进入翰林院?
吴汝纶写信给礼部:“春霖文德并茂,不拘出身,当为国器。”没人再敢反驳。
他不是最聪明的,却是最忍的。
吴汝纶
三年后,会试前夕,他在书院夜读,手冻得无法执笔,他把手放进炭盆,烫破皮,再写。
第二天去拜别吴汝纶时,他说:“学生没十成把握。”
吴回答:“你有心,即有命。”
接下来的事,没人预料得到,慈禧突然颁诏,增设一次“恩科”。
朝中风向变了,竞争加剧,刘春霖已经准备好了。
甲辰恩科:慈禧钦点的末代状元
1904年,慈禧七十大寿。
大清江河日下,内忧外患不断,慈禧仍要操办喜事,为显“太后仁恩”,诏令临时加开一次“恩科”,名曰“甲辰恩科”。
朝中议论不止,有人说这是替她心腹安插门生,有人说是临朝自保,真正关心科举的人很少,除了应试者。
这一次,会试录取三百人,刘春霖在内,考场依旧冷,连日大雪,半数考生中途弃卷。
刘春霖坐在最里侧,帽子上全是霜,他的墨快结冰,只能用体温捂,那年他三十四岁,写字还是用小楷,半夜不点灯,怕扰了旁人。
考试题是《论用人之道》,他写了“德才兼备,以德为本,才为器也”,结尾写了一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没人知道那是不是他写给自己的。
榜发三天后,刘春霖得知名列第三,前两名是谭延闿和朱汝珍,南方士子出身,家世显赫。
三甲已定,状元无望,可就在殿试前夜,风向又变了。
慈禧忌讳谭姓和朱姓。
谭延闿,名字让她想起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昔日被她赐死,朱汝珍,名字让她想起珍妃,是光绪帝的宠妃,被她推入井中。
左右提醒:“太后,春霖名中有‘春’,寓意春回大地;籍贯‘肃宁’,亦可解作‘肃清安宁’。”
她点头:“就他。”
殿试之后三日,刘春霖收到钦点敕书,上写:“状元,刘春霖。”他没笑,只是站着,不说话。
有人问:“你怎么不高兴?”
他回了一句:“第一人中最后人,有什么可喜。”
那年正月,大清廷宣布:废除科举。
文人风骨:从状元到民族脊梁
状元之后,没有官位,他进翰林院,挂名修撰,无实职,月俸微薄。
同年,朝廷派出数十人赴日留学,名单上,他在列。
东京法政大学,刘春霖一人带着《说文解字》与《资治通鉴》,白天听讲法制,晚上抄碑帖,留学生笑他“土味”,说他身上还带着“清朝味”。
他不吭声,只说一句:“字写不好,做人做不好。”
三年后回国,他不进政界,主动请调天津任教,后迁任北京大学堂国文总教习,主持礼部孔子祭典。
讲课用楷书板书,每节课一个半小时,不喝水,不坐下。
他讲《大学》讲了七年,学生问:“为何不讲新学?”
他回答:“旧书不读透,新书不算数。”
辛亥后政局变动频繁,北洋政府礼聘他出山,被拒,1915年袁世凯称帝,送来金印,被他原封不动退回。
他写了一幅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贴在家门口。
后人说,这是他最硬的一次发声。
1932年,“满洲国”成立,伪政权派人三次登门,许以高官,车马供奉。
他只说一句:“我字写得正,坐不歪位。”
第三次来人时,他让人带话:“再来,我卖字糊墙也不来伺候你们。”
他真的卖字了。
北京琉璃厂,冬天最冷的时候,他在街口摆摊,写的是碑帖,收的是铜钱,最多的时候,一日能写十幅,一张一毛。
汉奸王揖唐
汉奸王揖唐闻此事,震怒,派人勒令他交出私人藏书,以“文化保护”为由,实为掠夺。
他拒绝,藏书被抄,屋顶掀开,书柜砸毁,他站在门口,没说话。
那天夜里,他点灯,把剩下的书一页一页整理,手指被纸边割出血,一夜没睡。
1944年冬,他病重,临终前吩咐:“剩下的书,送燕京大学,不可卖。”
他闭眼前说了最后一句话:“一个人写字写一生,别写歪。”
他死后,有人悄悄去琉璃厂买他的旧字条,一张五块钱,墨迹未干,落款仍是:“肃宁刘春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