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一是福州烟台山公园景区改造绿化项目中,被举报1棵树采购价近80万 ,而实际供货价仅3.8万元;二是陕西咸阳乾陵无字碑加盖亭子,被质疑花费500万。这些工程价格远超常人认知,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先看“天价树”事件。福州市民江先生因与“工头”余云的经济纠纷,意外揭开了这一惊人内幕。从税务部门获取的发票信息显示,黑松开票数量0.1株,价税合计却达78500元,换算下来一棵黑松采购价近80万。可江先生卖给余云的黑松单价仅3.8万元,市场询价也表明这些黑松价格根本达不到七八十万一棵 。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若说这是正常的市场波动或定价差异,显然难以服众。这里面到底是存在财务上的失误,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秘密,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虚报价格套取公共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需要深入调查。
再谈无字碑加盖亭顶花费500万一事。有人质疑一座亭子花费如此高昂不值。官方回应称,该建设项目是唐乾陵述圣纪碑、无字碑保护设施及附属周边环境设计,总中标金额为559万余元,并非一座亭子的建设费用 。类似西安碑林李隆基石台孝经碑加盖保护项目总费用也达559.6万元,涵盖两座石碑保护设施及周边环境改造,非单一亭子造价。尽管如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500多万的花费仍觉得难以接受,因为大家很难直观看到这500多万具体的资金流向和使用明细,也不了解这些费用的计算依据和合理性。
这两件事背后反映出诸多问题。其一,公共项目采购监管存在漏洞。在苗木采购这类“非标”项目中,同一种树因树形、树龄不同价格差异大且缺乏统一标准,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操作空间,他们借此虚增工程量、抬高材料单价等套取公共资金 。而对于类似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从项目审批到资金使用监管,也缺乏足够透明的监督机制,公众难以有效参与监督。其二,信息公开不足。无论是“天价树”事件中的工程账目,还是无字碑加盖项目的资金使用明细,都没有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公众作为纳税人,有权利知道这些公共资金究竟花在了何处、是否合理。其三,相关部门的责任落实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在“天价树”事件中,福州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早就指出工程账目存疑,要求整改,但数年过去财审工作仍未完成;无字碑加盖项目,即便有合理的解释,可在前期沟通和信息传达上,相关部门显然没有做好工作,导致公众误解。
公共资金来自纳税人,每一分每一毫都应花得明明白白、用在刀刃上。相关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彻查“天价树”事件背后的真相,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对于文物保护等项目,要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监管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重拾公众对公共资金使用的信任,让每一个公共项目都能真正造福社会、经得起时间和公众的检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