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立院三读通过民众党推动的《法院组织法》部分条文修正案,正式为“法庭直播”开绿灯。此举在台湾地区各界激起巨大波澜。法界团体直指立法过程粗糙,忧心法庭公正性受损;资深媒体人黄智贤则痛批推案者黄国昌背后“动机不单纯”,认为其真正意图不在于提升透明度,更可能为柯文哲本人及京华城案件开路。民进党团干事长吴思瑶也公开质疑,该法案存在程序瑕疵,甚至直指黄国昌“为柯文哲京华城案设局”。本案不仅是法律修正,更成为蓝白绿攻防的焦点。
此次三读通过的文本修法核心内容
最高院、大法庭:审理公开言词辩论及宣判时,录音、录像应以适当方式公开播送。
高等院、地院(事实审):录音、录像原则上不公开,但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社会瞩目案件,经衡量公平性及各方权益后,得公开播送。
侧录带的重制与剪接权:法庭直播档案可重制、剪接。
支持与反对的论点
黄国昌及民众党团主张,司法应更贴近民意、强化社会监督。开放法庭直播有三大好处:
提升透明度:让大众直接见证法官、检辩双方如何攻防,有助于化解社会对“黑箱审判”的质疑。
防止司法不公:透过公开,约束司法滥权,使法官、检察官须自我约束。
回应社会关切案件:如重大贪腐、敏感案件,能满足公众知情权。
他们强调,法庭已属公开场所,只要把握程序正义与隐私保护,开放直播乃民主进步象征。
法官协会等专业团体疾呼:立法粗糙,缺乏配套规定。法庭影音易被断章取义、恶意剪接,恐成为网络暴力与舆论审判工具。
参与者(当事人、证人、律师等)隐私权、人格权难获保障。
法官担心遭特定团体、媒体攻击而“压力审判”,司法独立堪忧。
协会呼吁司法院尽快订定严格办法,防止滥用。
吴思瑶直指程序瑕疵严重
二读前未充分讨论,仅召开一场公听会、专业意见几乎一面倒反对。
实质协商缺席,关键条文未深度讨论。
质疑黄国昌“绑架蓝白”仓促表决,是为特定个案(京华城案)量身打造。
吴思瑶强调:“法庭不是直播公审的秀场,诉讼当事人不是网红。”她担忧法庭直播成“舆论施压”的工具,反而妨害司法正常运行。
黄智贤:法庭直播背后的“阴谋”?
资深媒体人黄智贤在社交平台连发长文,矛头直指黄国昌及其背后动机。她质疑:
重制与剪接权限易造成事实扭曲:直播档案被恶意剪辑,可制造假新闻、误导舆论。
有心人士可借此施压司法:藉由直播扩大压力,让法官、检察官承受网络舆论威胁。
律师是否变成“直播制作人”?:讽刺未来律师靠制作“法庭脚尾饭”(指丧礼剩菜,比喻拾人牙慧、炒冷饭)吸引客户。
黄智贤回顾黄国昌过去参与各类争议事项、要求下架媒体的经历,认为其一贯以“守护者”自居,实则滥用权力,并结合柯文哲等人在政治上互为护航。她批评黄国昌“没有智慧,没有品格”,只是在追逐个人利益。
黄智贤以敢言著称,多次批评蓝白合流、柯文哲阵营及黄国昌个人道德。她认为自身遭打压是因为坚持原则,而对方则不断利用网络力量操控舆论。她将此次法庭直播修法视为“邪恶双标”,更以细腻笔触梳理黄国昌背弃理念的种种行为。她警告需警惕政治掮客利用制度漏洞,为个人利益服务。
黄国昌:改革者还是操盘手?
黄国昌一直以“改革者”自居,高调推动立院扩权、司法透明化。此次强力主导法庭直播修法,被认为是其一贯风格——高举“公开”、“阳光”大旗,实则通过程序优势强推争议法案。但他的动机遭到泛绿阵营及对手猛烈质疑,认为其背后真正目的是为柯文哲等特定个案护航,为政治利益开路。
黄国昌本人面对外界质疑,多次避重就轻,将矛头转向批评者个人(如影射黄智贤及其家人);同时他也反击对方“道德水平低落”、“政客嘴脸”,试图将争议转化为个人恩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