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多时间,厚土小姐收集了上百位独立音乐人的创作历程,走访了40多个音乐社群,中国音乐人为什么如此艰难,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音乐获得更多尊严
![]()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里,总有一些灵魂执着地追寻着音乐的光芒。我曾采访过上百位独立音乐人,在那些或简陋或雅致的工作室里,在深夜长谈的咖啡馆角落,他们眼中跳动的音符与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困顿形成了刺痛人心的反差。作为多个音乐人社群的管理者,我目睹过太多音乐人在创作与生存的夹缝中艰难跋涉——音乐,这个本应承载人类最美好情感的艺术领域,却在娱乐圈的生态链中沦为最难以盈利的困局。
许多音乐人的成长之路都布满荆棘。有人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接受乐器训练,在琴房里度过无数个枯燥的日夜;有人寒窗苦读十余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顶尖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作曲、和声、配器等专业知识。他们怀揣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渴望用音乐传递思想、触动灵魂。然而,当他们真正踏入社会,才发现音乐行业的生存法则远比想象中残酷。一场小型演出的收入可能仅够支付交通费用,一首精心创作的歌曲播放量惨淡,难以获得商业回报。即便偶尔有作品获得关注,扣除平台分成、版权公司抽成后,音乐人到手的收入依然寥寥无几。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些网红凭借夸张的表演、猎奇的内容轻松获得百万流量,商业代言、广告合作纷至沓来。这种价值倒挂的现象,不仅是对音乐人的打击,更是对整个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拷问。
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版权保护机制的不完善无疑是最关键的症结。当前,音乐版权市场乱象丛生,音乐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许多创作者为了获得作品推广机会,不得不与版权公司签订不平等协议,将版权以极低的价格一次性转让。这意味着,即便作品日后爆火,为平台、版权公司带来巨额收益,创作者也无法从中获得额外回报。一位独立音乐人曾向我展示他的合同:一首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的歌曲,他仅获得了5000元的买断费用,而后续的广告植入、商业授权等收益,都与他毫无关系。这种“一锤子买卖”的模式,严重损害了创作者的权益,让音乐创作沦为“一次性消耗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作品引发版权纠纷时,音乐人往往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版权归属的界定存在模糊地带,一些版权公司利用法律漏洞,通过复杂的合同条款将版权牢牢掌控在手中。即便是创作者亲自操刀的作品,在版权归属问题上也可能陷入被动。这种局面导致许多音乐人在创作时畏首畏尾,不敢全身心投入,甚至被迫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转向迎合市场的快餐式创作。
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推动版权保护升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应建立更加公平的版税分配机制,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明确音乐作品在不同传播渠道、使用场景下的收益分配比例,确保创作者能够从作品的全生命周期中获得合理回报。其次,要强化对版权合同的监管,设立专门的审核机构,对显失公平的合同条款进行干预,保护创作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歌曲版权的最终归属权,无论作品经过多少次授权、转让,创作者始终拥有版权的核心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音乐人“创作无保障、收益无延续”的困境。
除了法律层面的完善,整个社会也需要重塑对音乐艺术的价值认知。音乐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精神世界的寄托。我们不能任由流量至上的价值观主导一切,而应给予真正有才华、有深度的音乐作品更多展示机会,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评价体系。平台方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推荐算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优质音乐作品提供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守护音乐人的创作热情,就是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位音乐人都能在创作中找到尊严,在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当版权保护真正成为音乐行业的基石,当艺术价值重新被置于流量之上,我们才能迎来中国音乐产业真正的春天。这不仅需要法律的完善、行业的自律,更需要每一位音乐爱好者、文化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那些在音乐道路上执着前行的追梦人,才能不再为生存而妥协,让音乐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