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宇
编辑|张剑
2017年11月9日,中午,神州优车董事长陆正耀、COO钱治亚请北京的几家媒体记者吃了一顿饭,席间宣布钱治亚要挑头做一家咖啡连锁店——瑞幸咖啡。此前一天,钱治亚刚刚从神州优车离职,表明了她对这次创业破釜沉舟的决心。这位风格刚硬的湖北姑娘告诉记者们:“我会把互联网的竞争带进咖啡市场的,星巴克们很快就要感受到了!”
那时候没有人把这句“凶狠”的表态当真:那一年正是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市场高歌猛进的一年:业务增长21%,门店达到3,124家,覆盖127个城市,占中国连锁咖啡市场份额的51%。而且大家认为星巴克卖的只是场景,真正的咖啡消费在中国普通消费者层面并未成形。
大家没想到的是6个月后,瑞幸真的和星巴克一起登上头条——2018年5月16日,瑞幸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对星巴克的诉讼,状告后者在中国市场涉嫌垄断行为,包括与物业签订排他性租赁合同,以及要求供应商“二选一”,停止向瑞幸供货等。彼时星巴克甚至懒得对瑞幸的诉讼做正面回应,只是挖苦性地表示“无意参与其他品牌的市场炒作”。
其实不只是星巴克,几乎所有“围观者”都认定瑞幸此举是营销上的“碰瓷儿”行为,目的是把自己的品牌和星巴克进行强关联,这也是当时一些互联网公司在创业起步阶段惯用的营销手段。
两个月后,2018年7月14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金A轮融资,公司估值10亿美金,成为“独角兽”。此时距离陆正耀和钱治亚宣布创办瑞幸咖啡只过去了224天,那时他们已经有了660家门店。
2020年春天,瑞幸在美国资本市场曝出财务造假丑闻,陆正耀、钱治亚等一干创业元老被迫出局(后创办库迪咖啡),大家都以为瑞幸在劫难逃,但几个月后市场惊讶地发现:瑞幸不但活下来了,而且并未放慢追赶星巴克的脚步。
2025年6月23日,一则新闻再次引起业界的关注:高瓴资本近日参与了星巴克中国区的反向管理层路演,表达了对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兴趣。此次路演还吸引了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参与。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约为50至60亿美元,由高盛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该交易预计将持续到2026年。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已经到了“卖身自救”的地步?1天后星巴克做了一个非常含糊的“辟谣”回应:“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长期潜力,并正在评估抓住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途径。”
但如何抓住“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途径”呢?我们看到今天的星巴克已经被瑞幸9块9的咖啡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了:2024年瑞幸营收345亿人民币,星巴克在华营收只有210亿人民币;瑞幸门店达到22000多家(中国内地),星巴克只有7500多家;瑞幸收入比上年同比增长38.4%,而星巴克中国是-1.4%,而且它的同店销售额已经连续下滑了4个季度。
什么是碾压式优势?这种状况在7年前能够想象吗?
就像当年的eBay、雅虎、MSN、家乐福一样,骨子里充满傲慢的星巴克对快速变化的中国本土市场缺乏了解、缺乏对策,他们顽固地认为在中国面对的消费者和欧美市场没有区别,因此粗暴地套用欧美市场的经验和策略,就像星巴克至今仍然相信中国需要社区咖啡馆一样。去年瑞幸推出了“酱香拿铁”等100多个新品,而星巴克只推出了20多种。尽管星巴克也开始做下沉市场,推出快送服务,但相比本土企业的极致效率和价格优势,它仍然深陷成本结构和品牌定位冲突的泥沼中,看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引入中国本土资本和本土视角,把中国市场放手给中国人来做,对于星巴克来说,或许也不失为一条突出困境的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