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2022年1月24日,15岁的少年刘学州在海南自杀身亡,令人既惊诧又悲痛的消息引爆网络,也在很多人心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2022年1月31日,刘学州的养家亲属决定为他讨回公道,针对网暴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刘学州生前的照片(图片来源:周兆成律师微博)
6月24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接近该案人士处获取的两份判决书显示,该案中自媒体博主“真话哥”与“暖心姐姐”构成名誉侵权,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其赔礼道歉。同时,法院支持了原告的精神损害赔偿、维权律师费,共计5.7万元。
刘学州亲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完全认可法院的判决:“我们为孩子讨回了公道,让网暴者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希望网暴不要再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
法院判决书(图片来源:周兆成律师微博)
刘学州养家的亲属表示认可判决结果,不上诉。因为他们强调起诉不是为了经济赔偿,也没有任何利益诉求,只是希望可以让网暴者付出代价。
一审判决的落槌,让这起持续三年多的网暴致死案,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果,也让我们再次回溯了,一个年轻生命被网络暴力敲骨吸髓的悲剧轨迹。2021年底,满怀希望寻亲的少年刘学州,好不容易找回了自己的血亲,却因住房问题被生母拉黑,生母受访时的指责更是将舆论的矛头指向了他。在铺天盖地的恶意言论中,他的内心防线逐渐崩塌,最终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临走时留下的那封遗书,字里行间的灰暗与绝望,令人目不忍视,心痛不已。
刘学州的离去,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痛楚。对于养育他长大的家人而言,他们失去了一个倾注了无数心血与关爱的孩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不言而喻。对于整个网络环境而言,刘学州的遭遇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丑恶与恶意的狰狞。
大量未经核实的指责、辱骂性言论肆意传播,让人们清楚地看到,网络暴力是如何轻易地将一个年轻人逼至绝境。而这一当代社会的毒瘤,至今仍在持续地污染网络生态,侵蚀社会的文明底线,任何热点事件发生后,网暴的阴影都会如影随形。这一乱象,早已是长在社会道德良知上的一个溃烂的脓疮,也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人们对网络言论边界的深刻反思。
此次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一审判决,无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它让人们看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两名被告大V因构成名誉侵权,承担赔礼道歉责任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这一判决结果给所有在网络上肆意妄为的人敲响了警钟:谁都不能躲在网络匿名机制背后作恶!网络发言应保持理性文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说出的话负责。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判决将网络暴力从道德谴责层面提升到了法律追责高度,打破了“法不责众”的困境,并且明确了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中的特殊保护地位,为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筑牢防线。这种司法上的突破,不仅体现了法律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回应能力,更彰显了司法匡扶正义、保护善良的价值取向。
这一案件的判决,无疑为今后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治理网络暴力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撑,让网络暴力受害者及其家属点亮了维权的希望,增强了公众对法律公正的信心,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形成文明上网、尊重他人的良好风气,积极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
诚然,5.7万元的民事赔偿,在一条年轻鲜活的生命面前,的确显得分量有些轻,但家属不抛弃不放弃,坚持起诉网暴者,以及众多网友的持续关注和支持,这一过程本身的意义,却是更重大的。它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对网络暴力的痛恨和厌恶,对遏制网暴,净化网络空间的期待!
案件发生虽已数年,但留下的伤口依然触目惊心,时刻提醒着人们网暴之殇不可忘却,也希望整个社会能对此有所反思,有所行动。一方面,网络平台需要建立更有效的预警和干预机制,不能总是事后补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理性表达和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作为普通网民,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在网络空间保持克制与善意,因为每一句轻率的评论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学州已经离去,但他用生命换来的沉痛教训,不该也不能被忘却。以法律惩治网暴害人者,只是社会合力遏制网暴的一环,但我们相信,社会将以此为契机,探索出治理网暴、清朗网络空间的多元路径,让这种痛彻心扉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网络空间中感受到温暖与安全。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